学生调查报告 篇4
一、前言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建设者,他们在祖国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关注这一群体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关注我们祖国的发展,我们民族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本校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揭开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缘由,重新反思高校,家长,学生,网吧,社会管理部分所承当的责任,并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研究相干说明
1、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活动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缘由及对策研究》SRT课题组实施,具体目标以下: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本校学生网瘾现状,把握网瘾比例在年级、地域和性别上的散布情况。
(2)通过对不同上网目的、网民分类(非网瘾、网瘾偏向、低度网瘾、中度网瘾、高度网瘾)的交叉对照分析,探索上网成瘾与网上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对不同程度网民的家庭状态等题目进行分析对照,调查家长对大学生消费及上网题目的态度。
(4)通过对调查对象平时的在校情况及上网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学校及社会其他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题目的影响。
(5)通过对不同程度网瘾大学生网民的人格因素进行对照分析,探究人格因素对网络成瘾程度的影响。
2、调查实施方法
本课题组于20xx年6月成立,在征求指导老师意见以后确定操纵程序,设计调查问卷,并于10月份进行试点调查,在总结试点调查工作以后重新修改调查问卷,并终究确定调查方案。
本调查为自填问卷的方法。问卷发放方式以实地面访为主。调查的范围为本校除大四年级、硕士生、博士生之外的在校学生。访问地点为学校、网吧和其他公共场合。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35份,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为88.9%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次调查主要触及到三大类共五个指标。分别是:1、核心指标――网瘾;2、参考指标――网瘾程度与网瘾偏向;3、其他相干指标――上网目的特点与调查对象自然状态、人格因素等。
(2)核心指标:网瘾
网瘾是本次研究的核心题目。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咯噔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 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 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IU),指在无成瘾物资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致使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侵害。
依照金伯利?扬的观点,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点:(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取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假如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甚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前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前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遭到严重影响;(7)固然能意想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题目,依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在这七个标准和研究所遵守的网瘾定义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在多方征求意见以后设计了相应的问卷。
固然金伯利?扬博士很早就对网瘾概念进行过界定,并且在网瘾调查研究方面获得了丰富成果,但由于美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其实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我国网瘾状态的研究根据。因此,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和课题小组成员的屡次深进探讨,制定了以下网瘾评判标准:
网瘾评判标准的条件(必要条件)为:上网给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问卷第5.7题)。
在这一条件下,只要网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往上网(问卷第5.1题);(2)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问卷第5.5题);(3)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缘由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莫衷一是(问卷第5.6题)。即判定他属于网瘾。
调查问卷中,针对这些标准设置了组合型的或然题项。在第5.7题选是的情况下,第5.1题、第5.5题和第5.6题中只要有一个选是,即判定该网民属于网瘾。
(3) 辅助指标:网瘾程度和网瘾偏向
分析中所使用的两个辅助指标,分别是描写网瘾群体和非网瘾群体的。对已被界定为网瘾的个案,我们考察他的网瘾程度有多深;而对还没有成瘾的个案,我们考察他是不是具有网瘾偏向。
网瘾程度的丈量方法是:在网瘾的三个补充条件中,满足的条件越多,则其网瘾的程度越深。即:被访者在对问卷中第5.7题回答是的条件下,第5.1、5.5、5.6题回答是的题项越多,其网瘾程度越深。
网瘾偏向的丈量方法是:在非网瘾群体中,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向亲人隐瞒自己的上网时间(问卷第5.4题);(2)实际上网时间常常比自己预期的时间长(问卷第5.9题)则表示该被访者具有网瘾偏向。之所以这么确定,是由于这两个选项可以反映出网民在上网时行为和心理上的一种失控趋势,即:行为上没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心理上固然已意想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却没法自拔,因此才向亲人隐瞒上网时间。
(4) 其他相干指标――上网目的特点与调查对象自然状态、人格因素等。
本次调查中,上网目的被分为文娱性目的和实用性目的两类。
文娱性目的包括:(1)玩网络游戏,(2)聊天或交友,(3)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等;
实用性目的则包括:(1)获得信息,(2)学习或工作,(3)通讯或联络。
网上活动丰富性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网上活动的数目体现出来,参与的种类越多,表示活动越丰富,反之则越单一。
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由以下几方面的题目加以体现,包括其性别、年级、籍贯、月生活费等。
而研究发现,一些消极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有关。网络成瘾者具有自持性、敏感、谨慎、个人主义等特点,喜欢单独生活,限制自己的人际关系途径,特别具有抽象思惟能力,较遵守社会风俗,相对其他人更轻易情感化。
对调查对象的人格因素的调查,主要体现在题目1318当中,本次调查主要是从调查对象对本身状态的满意程度情况进行分析的。
(5)数据预处理
在所有调查问卷回收后,经过数据登录和逻辑查错与净化处理构成终究数据库,研究进程中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6)数据处理说明
本报告对问卷调查的样本结构进行了描写,但在后期分析的同时,又对身边已知沉溺网络程度较深的同学进行了个别访谈,访谈的结果主要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和参考。
三、我校学生上网情况分析
1、具有网瘾和网瘾偏向的学生范围
(1)我校学生网瘾比例约16.3%
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我校网瘾学生约占学生网民总数的16.3%,网瘾现象在我校已不容忽视,需要引发多方关注。
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例如,有报导称,整体而言我国上网人群中大约有6%的网瘾用户,而在青少年中这个数字更高达14% 。另外,民盟北京市委20xx年的一项抽样调查也显示,北京市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比例达14.8% 。本次研究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结果都与以往相干研究的结果比较接近。
(2) 我校学生网瘾偏向比率为8.6%
除现有的数目庞大的网瘾学生群体外,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网瘾群体中,约8.6%的学生存在网瘾偏向。可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瘾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网瘾群体散布情况及生活用度状态
(1)性别散布
可以看出,男同学网民上网成瘾的比例(66.7%)比女同学网民(33.3%)高出约33个百分点。在具有网瘾偏向的网民中男同学比例一样高于女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