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成长报告》观后感(2)

2020-08-27工作计划

  四、教师必备的3种素质

  (一)教育情感——师生之间相互依恋

  (二)教育思想——教师要有一种使命感

  (三)教育智慧——把难题当课题

  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体现,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而解决一系列难题的过程就是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作为一名在一线的基础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系列的难题,我们只有把难题当作课题,才能使自己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谁不希望自己的教育工作一帆风顺,无惊无险,无波无澜,图个轻松自在。可是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李老师说:“对一线的老师来说,最好的课题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恼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们面对的每一个难题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学习心理及习惯、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转化后进生的种种对策……我们就会感到一种来自教育的诱惑,任何一个有事业心的教育者都无法抵挡这种诱惑!”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这样说:“我们班的“后进生”太多,特别难管理,别的班就少得多……”而事实上,多也好,少也罢,关键是如何去面对现实,怨天尤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光批判是没有用的,重在如何去建设自己的班级,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面对难题的关键是行动,去思考如何解决难题,而解决难题需要智慧。智慧离不开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做一个善于发现难题,善于解决难题并进一步提出难题的老师。

  五、寓民主于教育之中

  李镇西老师说:教育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民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李老师举了一个他与学生之间的一件小事:学生问他借杯子,他向学生接红笔的故事。教育我们在教学当中要注意行动与细节,平时的一点一滴都会不知不觉地播送到孩子的心田。当学生出现在你面前,真的不能出现爱理不理的态度,要以人为本,用平等培养平等。有爱心,讲民主的老师一定会受学生深深爱戴。

  鲁迅说,中国人对待外国人,要么是主子,要么是奴才。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要用平等培养平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示范。教会学生爱他人,尤其是对待爱陌生人、普通的劳动者的态度,这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例如教学生给门卫老大爷写新年贺卡。注重法治精神的造就,通过制定班规,告诉师生应该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明确责任和义务。师生共同监督、自我管理。老师触犯照样接受惩罚,和学生一起成长,师生互相学习。李老师一直坚持在学生毕业时,让学生给老师留下一封信,给老师提意见,谈三年的感受,老师虚心接受并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

  学生对老师的监督,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不但提升了我们的教育境界,也加深了我们对同学的感情,真正做到师生水乳交融,共同成长,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民主的教育境界,所以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对人的理解和尊重。

  泰戈尔有一首诗: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师生应该互为鹅卵石和水。如果承认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过程,那么我们在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影响着、感染着、教育着我们,学生纯真的心灵之水,也在冲刷着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这样,我们的人格,我们的教育也日臻完美。正是在这种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历程中,我们的爱心便从教育走向了民主。反射出了民主之光,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是师生生命的乐章、青春的花朵和心灵的诗篇。

  六、教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问题从学生开始

  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对于语文教学的一篇课文,我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应该在学生的心灵,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因此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操作。

  目前,很多教师上语文课往往都是先由教师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这种问题也可以叫做“牵牛鼻子”问题。然后学生就围绕着这几个“牛鼻子”问题思考、研讨。教师认为一节课都在讨论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不就是自主探究了吗?其实不然,如果回到出发点来看,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本人,那么这样做的立足点就是教师,是教师对这篇文章阅读后,设计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就包含了教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问题的答案自然也早就预先放在教师心中了。那么这还是教师在说话,而不是学生。“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理解到的“哈姆雷特”都是原作的部分意义与读者理解结合的产物,自然也就是不同的,那么教师设计的问题,就能涵盖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实际上就体现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之一,那就是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

  许多语文课堂教学片面强调了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常常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与学”本末倒置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样的语文课堂,听到的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于是,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只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自己的“学”。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而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只是“学会”而没有变为“会学”。

  备课环节结束,接下来就真正地走入了课堂,那么此时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我的教学呢?我不希望自己的课像事先导演好的剧目,在课堂上规规矩矩地上演,我希望用自己的心灵、思想、情感,用我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认识去与学生的心灵碰撞,从而将课生成,使得我的课能够带有我自己的鲜明的个性特色。总之,就是在老师讲解之前有一个干净的阅读。

【《骨干教师成长报告》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成长报告

2.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3.个人成长报告

4.自我成长报告

5.骨干教师的述职报告

6.数学骨干教师述职报告范文

7.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报告范文

8.初中骨干教师个人总结报告范文

上一篇:骨干教师的年终考核述职报告下一篇:自我成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