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谈这些,就是为了两个字:“珍惜”。珍惜两代人的创业史、辉煌史。
记得二十年前,咱们地质队走进最低谷时,危难之中,出于局领导的信任,职工的爱戴,1996年让我担任了咱们队的队长兼总工程师,虽然全队的总收入也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但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只有3400多元。
由此说明,我们地质队从生存到真正得到发展,还不到二十年。
虽然那时我们打下了一定基础,直到现在还在吃着我们一次、二次创业,技术开发的饭,如:岩心钻探、工程勘察、边坡加固、基础工程,包括车间的灌浆导管等。但是,市场给了我们新的发展机遇,经过你们创新,地质找矿、环境治理、工程测量等,都如鱼得水地发展起来。
地勘三院,虽然在河南省地矿局,不是最富的单位,但我们应当看到,经过二次创业的考验,三院的技术开发、市场开拓能力,在全局是名列前茅的,这就是我们发展的资本,宝贵的财富,应当珍惜,珍惜这种创新传统和精神动力。
今天我们看到,在你们手里,关林地质大院,出现了高层住宅,咱们地勘三院也迁入了省城,**新区的写字楼,职工的年平均收入,也跨入了数万元的行列。不但有了地质队历史上一流的新居,小轿车也开始进入更多的家庭。一代比一代更有追求,一代比一代更有作为。更应当珍惜过去、现在和未来。
咱们成立地勘三院后,我曾给当时的院领导写过一封信,不要被公益一类、二类所迷惑,永远都要立足于创新,立足于技术开发,立足于市场开拓。今天,我们又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考验。恐怕在今后,任何时候,都要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河中,考验中。
我们的地质主业,地质找矿,估计在若干年内,或者十年,或者更长,不会再有春天的到来。事业单位体制,也将随之而变。这支曾创造过辉煌,有着光荣历史的地质队伍,能不能在这次考验中,生存、发展,再次走向辉煌,寄托在,在座的诸位和全体职工身上。我只感到,有着创新能力的这支队伍,不会愧对于这个时代,三院仍会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