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陈老师的二年级口语交际课《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在这节课中陈老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充分发掘了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讲授中能低下身子,始终面带微笑,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但对于这节课的重难点的设计,我想发表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这节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说名称”,即说出自己知道的小动物的名称,说得越多越好;二是“讲道理”,说明所列举的小动物怎么有益;三是“想办法”,即设想出如何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具体办法。(见教师参考书)那在“如何保护”和“如何有益”之间是否也应该有个主次呢?根据的教参的指导与我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说小动物怎么有益,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小动物对人类、对自然有益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出他们那种想保护小动物们的欲望。
其次,对于年仅8岁、只上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想让他们谈出更多的保护小动物的方法,那未免太难了。毕竟他们生活阅历有限,阅读也极其有限,最多只能谈谈做手抄报、写标语、不吃小动物等简单方法,要他们想出切实可行的方法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因此这节课的难点应在于:讨论“我们怎么样保护有益的动物”,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小动物的意识,而不是去探讨如何保护的具体方法,更不能把口语交际课上成手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