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及译文(2)

2020-06-22古籍

《大学》原文及译文(中)

  5、述格物致知(分别叙述明明德八条目。格物先格情之不正面而归于正,良知即现。)

  (十三)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人知其所亲爱而僻焉,之其所贱恶而僻焉,之其所畏敬而僻焉,之其所哀矜而僻焉,之其所傲惰而僻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其苗之硕。]

  译文:所谓致知,就是使良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明物性,正物性,尽物性。不为物所蔽,亦不为物所役。人对于自己亲爱的人,容易陷入溺爱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爱的偏差,达到[亲爱而不溺],太爱自己也会有偏差。人对于自己贱恶的人,容易掉入轻贱厌恶遗弃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恶的'偏差,达到(贱恶而不弃)。人对于自己畏敬的人,容易掉入畏敬疏远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敬的偏差,达到(畏敬而不疏)。人对于自己哀矜的人,容易因可怜同情他,于是生暗喜心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哀矜的偏差,达到(哀矜而不喜)。人对于自己傲惰的人,容易掉入傲视怠慢而不自觉,在要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傲惰的偏差,达到(傲惰而不慢)。在感情上喜欢一个人,同时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盲点和缺点,,不因喜好情绪造成褒扬姑息的偏差。在感情厌恶一个人,同时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优点和长处,不因嫌恶情绪造成废人废言的偏差。性情涵养要从感性而理性而空性,修成性情中人。父母看不见孩子的缺点,,因为溺爱太过;农夫看不见稻苗肥大,因为贪心不足。

  (十四)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物不得尽其情也。此谓物格,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孔子说:听断讼案,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没有一个人不能悟到本来的真实,也就是让人人尽性尽情,得见本真而没有争讼。这就是心物已证已明,明物则物不害性;明物就是明道,明道就是明命,明命就是明性。这就是知道万物同出一个根源。这就是真格物,慧聪而德明,气真而道立;意念诚,葆真以无妄,全性而明天。

  6、述诚意(诚是慎独戒欺,意念真实无妄为诚意。)

  (十五)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嗅,如好好色;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所谓诚实自己所发的意念,就是不要挟物欲来欺骗自己的良心正气。厌恶不好的气味,喜爱美好的事物。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隐微的心念,不愧屋漏,无惭衾影。

  (十六)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惧其独也。

  译文:品德低下的人在寻常起居之间,天理不能战胜私欲,心心念念,都是声色货利,没一件好事。看见那些品性端正的君子,就会自惭形秽,愧怍不安,从而隐藏他们错失不善的一面,露出伪善的一面;在明人眼看来,从外到里,就像看透心肺肝脏那么清楚。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叫内行有愧而正气不足。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隐微的心念。

  (十七)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曾子说:众多的眼睛都在看着,众多的手都在指着,难道还不够畏惧吗?富贵的人将房屋内外装潢舒适以安身;有德君子常德不离以道为家而光泽生命(自性圆明叫富,屋好比身体,性光圆明,流溢内外,哪有不润泽身体的?)。内心坦荡自在,身体自然安和舒泰。内在生命真诚,外在行为态度也就真诚;这就叫以生命对生命,以真诚对真诚。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7、述正心修身(修养之首,在端正身心四不正)

  (十八)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听,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所谓修身,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心念端正,心能正,则身正(思无邪),故正心为修身之本。一个人掉入忿怒不平,火气就上来,是心倒了身也跟着倒了,这时情绪欲望反过来主宰天性,主人变成奴隶了。一个人因为恐惧而丧失信心,就妄想妄见,必招魔灾。一个人好乐心生,贪生贪得,不死不休,心也不得端正。一个人忧患生痴迷,执着不放,就会没完没了,心也不得端正。一个人亡失了心,身体就失去了主人,虽有耳目口舌,都起了不作用。那他看到的,都是非心之正(邪见),非不见也;听到的也非心之正(邪闻),非不听也;食到的也非心之正(邪僻之味),非不食也。所以修身养性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念。

  8、修身其家(修身以诚而人服,反身无过而人从。)

  (十九)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所谓其家之道的根本在于修养自身。尧舜之道,不悖于仁,统领天下,而天下之人从之;桀纣之君反其所行,暴虐于民,而天下亦从之,皆自身作则之效也。身仁而人从仁,身暴而人从暴。自己所发出的政令和自己所行、所好相反,老百姓不能服从。也就是给出无效的指令,白费力气。所以,自己本身能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去做,自己本身没有此缺点,然后才能去责备别人的缺点。潜伏于自身内心的存心,如果不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要想以此去开导别人,使人明理,是不可能的。这就叫自身不修,就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9、齐家治国(诚身而后其家,忠恕之道备。人效法其家而可以为国表率。)

  (二十)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人也。

  译文:所以治国必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不能教化家人,竟能教化国人,是从来没有的事。君子把一身看作是国,治身中的国,存天理遏人欲,用天性摄政权,主宰心身共同做事,于是安身立命。而后推于家庭,就是齐家。君子齐家的效果,可以为国人效法,就能治国了。能对父母尽孝,没有不尽忠国君的;能对兄长尽悌道服事,没有不恭敬长上的;能本着慈幼之道来爱人,没有不得众人心的。《康诰》上说:人人具有赤子一样的本性,君王爱护百姓,如同父母照顾婴儿一样,真诚无私地保民爱民,离仁民新民,安和利乐的目标就不远了。君王不顾天性,只靠制度文物来管教,是本末颠倒,就好比是先学养育孩子而后再嫁人。

  (二十一)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利,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做国君的一家人能行仁义之道,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仁义风气,就可普遍地兴盛起来;领导者一家人能行礼让之道,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礼让风气,就可普通地推行开来。领导者贪求声色货利,全国就会陷入寡廉鲜耻的混乱。其相应就是如此,这就叫一句话能够坏事,一个人能够定国。

  (二十二)原文: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诗经.周南.桃夭篇》说:桃花娇嫩,桃叶美盛,一个贤淑贞静的女子嫁到婆家,必能使家人和顺。既然已经能齐家了,自然可以教化国人。《诗经.小雅.蓼萧篇》说:兄弟之间和睦相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齐家之至,足以教化一国之人。《诗经.曹风.鳲鸠篇》说:自己的行为不出差错,德性可以端正四方的国家。只有当一个人无论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都值得人效法时,然后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管理好国家必先管理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上一篇:关于《钱缪》原文及翻译下一篇:《师说》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