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好事近·咏梅》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好事近·咏梅
陈亮
的跞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横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注】①的跞:鲜明的样子。②玉奴:泛指美人。
1“傍玉奴吹笛”中的“傍”字使用绝妙,请简要赏析。(5分)
2下阕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刻画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傍 字写梅花来陪伴吹笛的美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梅花以人的灵性,在美人和笛声的映衬下,梅花秀洁清纯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自己想在梦中化蝶飞去,追踪梅花的香迹,但是又担心寻觅不到梅花的幽香。表现了作者对梅花深深的喜爱之情,同时刻画了作者品格高洁、卓尔不凡的形象。
二:
(1)请对上片中的“傍”作简要赏析。(4分)
(2)“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傍,陪伴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2分)形象地刻画出梅花“斜入”“傍”着玉奴吹笛的美景,既表现了梅花的鲜明高洁,又展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2分)
(2)抒情主人公想在梦中化为一只自由的飞蝶,又怕梅花的“幽香难觅”,(译句2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梅花的高洁清香,表现了作者渴望脱离世俗的愿望和追求高洁/孤傲不群的情怀。(2分)
参考译文
烟霭浓,暮色苍,几枝疏梅分外亮。清瘦的枝条探过屋檐,把吹笛的美人轻轻依傍。石苔上花影婆娑,月华如水映照着林塘。想化作梦蝶向花飞去,又怕难觅她的幽香!
赏析:
《好事近·咏梅》是南宋词人陈亮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借梅的高风亮节来比喻自己的卓尔不然。词的上片中作者点染出屋角檐下那两三枝每天都见到但并未留心过的梅的绰约风姿。词的下片更以抒情为主,以梦中化蝶、追踪香迹抒发自己对梅的喜爱和追求之情。
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岁末,几枝绽放的梅花勾起了作者赏玩的兴致,便写下了这首词。
陈亮的这首词初看是咏梅,但并不单纯是为了咏梅,而是有所寄托,作者想借梅的高风亮节来比喻自己的卓尔不然。
词的上片,作者用凝炼的画笔,似乎毫不经意地就点染出屋角檐下那两三枝每天都见到但并未留心过的梅的绰约风姿。“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的皪”,用这两字点出梅花的秀洁,但也只有两三枝,故并不显得繁艳。而在“苍碧”的暮烟衬托下,却还是十分醒目,所以特用“点破”二字,以示不凡。作者笔下没有给读者一个鲜花锦簇的热烈画面,而只以“两三枝”相点缀,似乎显得冷清。这是因为梅开于冬春之际,这使它与姹紫嫣红的春花不同,它的开放,要经受一番与严寒的搏斗。梅以虬劲的枝干和甚至显得稀疏的花朵,在万卉凋零的严寒中向世界显示了它独出的英姿,这孤傲给人以特殊的美感。人们折梅或画梅,往往只取一两枝,正不以繁华似锦为美。因此,词中“的皪两三枝”确是恰到好处的`。而且,正因其少,才给人以“点破”“暮烟苍碧”的感觉。接下来,词人用带有主观情意的“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笛”,使这梅介入人事,并赋予它以情感。
词的下片更以抒情为主。换头两句不仅有承转作用,而且极力渲染夜色,造成一种优美静谧的境界,为写朦胧梦境创造条件。然后,作者别出心裁地以梦中化蝶、追踪香迹抒发自己对梅的喜爱和追求之情,乃更出新意。再续以“恐幽香难觅”一句为结,却言梦中虽可化蝶穿花,却因无法再寻觅到梅的幽香而若有所失,写出爱梅人对梅可见而不可及的微妙心理。如此虚虚实实、或梦或醒,既真切而又光怪陆离,把这梅的品格和词人的心境交织在一起来写,表达得曲折尽意,饶有余味。
借物咏怀的手法,是中国魏晋之际的阮籍首创,他用此法创作了80多首诗词,此后,很多身居战乱中怀才不遇的诗人常采用这种手法来借物寄心,写怀述志。“咏梅”更是历代诗词作家耳熟能详的题材。所以,关于梅,无论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总难免除落入俗套之运。像众所周知的梅的高洁品格,这当然是必须突出的重点,但若纯粹地只从这点着眼,就势必会步前人后尘。如何从这里独辟蹊径,写出新意,那就得看作者的功力了。陈亮的这首诗词,从表面上看,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惊人之语,运用历史典故亦不多。但仔细品读,便会发现它仍是以新的手段写出新的志趣,并未落入前人窠臼,而实在是独具一格,精妙独到。
【陈亮《好事近·咏梅》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