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即教材分析
教材设置
本节内容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化学基础知识。将本节教材设置在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溶液的PH值、原电池等基础知识之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本节教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例子,如电解饱和食盐水、铝的冶炼、电镀等,这些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上都有重要用途。学好本节教材,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将来从事生产劳动或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双基”知识:
掌握电解的基本原理,了解电解原理的应用,记住电解池的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放电顺序,电极产物的判断,电解后溶液PH值的变化,有关电解的计算等。重点、难点是电解和电镀的原理及其应用。
(2)能力培养
按高考要求,能力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本节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练习、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达到融会贯通,使学生的知识发生质的飞跃。另一方面,不断注意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习惯、方法以及意志的培养。如通过比较金属导电和电解质溶液导电、电离和电解、电解池和原电池、电解池和电镀装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电解饱和食盐水,粗铜精炼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3)思想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本节内容中关于电池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可以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实例。即在教学中提醒学生不要把一些概念绝对化,不要把生动的事物看成静止的事物。如:电极上阴阳离子得失电子的顺序,由于阴阳离子在电极上的放电情况比较复杂,与离子性质、溶液浓度、电流密度和电极材料等都有关系,教学时不宜把阴阳离子得失电子的顺序加以绝对化。
总之,寓思想教育于“双基”教学之中,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说教学方法
本节许多内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电解饱和食盐水,电镀(粗铜精炼)等。要学好本节内容,首先做好上述几个重要实验,并将几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一步步探索出电解原理,弄清电解质溶液通电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电流的作用是这种化学变化的直接原因和动力,同时弄清电极上阴阳离子放电顺序,电极材料对电极产物的影响。另外,本节教学可采用讨论法、对比法,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组织学生讨论并填表,弄清金属导电和电解质溶液导电,电解和电离以及电解池和原电池的区别。同时特别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利用新知识加深巩固旧知识。
三、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阅读课文—对比归纳”等几个步骤来学习。做实验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如:电解饱和食盐水,通电后,仔细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两极上均有气泡冒出,且阳极放出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滴入酚酞后,阴极区变红等。同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通过适量练习,弄清电解原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通过氯化铜溶液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两极所发生的反应,来阐明电解的基本原理;
二是电解原理的应用,介绍了电解食盐水、铝的冶炼和电镀。重点是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电解饱和食盐水等,弄清电能是怎样转化为化学能的。做好上述实验是引入新课、讲清电解原理的关键。
首先,将电解氯化铜溶液分解为三个实验:
(1)两个碳棒平行插入氯化铜溶液中;
(2)将两个碳棒用导线联接后插入氯化铜溶液中;
(3)将两个碳棒通过直流电源联接插入氯化铜溶液中。通过上述实验使学生明确氯化铜溶液通电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电流的作用是这种化学变化的直接原因和动力。—还原反应;比较原电池和电解池,使学生弄清二者电极名称、电流方向、电极反应和能量变化四个方面的区别。通过讨论,归纳出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电解质的组成和电极产物的关系,电解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等电子数法求电极产物的计算等。
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电解的原理
第二课时:电解质的组成和电极产物的关系
第三课时:电解的应用
第四课时:有关电解的计算
第五课时: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