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

2021-03-18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3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作者生平与社会背景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特殊境遇中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作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作者的品德与操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平简介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次年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 职务,所以司马迁的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 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 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二、初读文本,把握文章脉络,感受情感。

  选文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当今形势。叙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议论中表现作者“隐忍苟活”而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伟大志向。

三、分段朗读全文,注意结合文意中的不同语气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

四、实践与练习。

  〖自主梳理掌握文言词语〗

  【通假字】

  剔—剃、摩一磨、底一抵、失一佚、责—债、一槍一一抢、以一已、罔一网;

  不—否曷—何 箠—棰诎—屈见—现

  【一词多义】

  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

  【古今异义词】

  勤勤恳恳、戏一弄、树立、网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

  【词类活用】 流俗之轻也,其次不辱身斯不亦远 暴肌肤曷足贵衣赭衣

第二课时

一、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学生合作板书,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

二、由学生提出疑难语句,老师指导疏通文意。

  〖被动句〗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重为乡一党一所笑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省略句〗

  藏之(于)名山见狱吏则头抱地

  〖判断句〗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三、思维分析,品味鉴赏

  1、第l段的协作特色*与作用

  除一般的信件格式外,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2、理解“假令仆伏法受珠,若九牛之—一毛一,与蝼蚁何以异?”在文中的含义

  表面是说白己身份低微,实质上抒发自己的愤怒,并隐含自己之所以没有自决并不是顾惜自己低贱的生命。

  3、水司马迁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否有价值?怎样才有价值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一毛一,用之所趋异也

  4、第2、3段是叙述自己没有自一杀的理由,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司马迁的情感?作者把自己的遭遇与哪些人比较,要突出什么主旨?

四、诵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品位作者的复杂深沉的情感。

五、练习与实践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诵读重点句子,写一点评论司马迁的.话语

第三课时

一、交流自己对文本内容与司马迁的初步认识

二、研读第四至末段,疏通文意,解决疑难语句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一党一所笑,以侮辱先人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三、探究品味,讨论交流

  1、第4段是引述古代圣贤于困厄中皆有所作为的作用是什么?

  2、第5段叙述自己隐忍苟活的目的的语句是哪一句?

  3、作者忍辱偷生完成《离骚》的目的是哪一句?上下呼应的句子有哪些?

  4、结尾重述自己遭此惨祸的痛苦之情,对于全文意旨表达有什么作用?

  回应上文点,点明自已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符合回信的要求,也对朋友所托之事有所交代。

四、诵读这一部分,并背诵相关名句

五、作业与练习

1、巩固文言知识,熟练翻译全文

2、写一篇300字左右短文,谈谈你对司马迁的认识或感悟

3、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很难弄清句意,需要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

  鞭棰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 ) 囹圄( )

  槛(jiàn) 缧绁(lé 高中数学;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偷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耶?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众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上一篇:报任安书教案下一篇:报任安书教案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