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品味语言的能力;理解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美;通过对文章的学习,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情入境
1、出示诗歌,提问:有谁知道这诗的作者?谁能讲讲这诗的意思?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诗歌大意):我们怀抱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分别了,从此海角天涯,各自一方,但是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时局的艰辛,并不容许我们发愁啊,快把离愁别恨统统抛到滚滚东流的水中去吧!何日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且让我们尽情开怀畅饮,庆功祝捷,到那时候,我们一定会回想起今天小饮饯别时共同约定的诺言,高高地筑起一座神州风雨楼来纪念这伟大的胜利。
2、走近作者李大钊:
李大钊就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他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
3、课文背景:
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二、自渎感知,整体把握
1、积累生字生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从中选四个词语写一段话:
逼狭 崎岖 阻抑 险峻 一泻万里 奇趣横生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2、体会文章应用镇养的语气来读:
明确: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3、抓住割断的关键词来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人类历史的道路──民族生命的进程──人类历史的生活──中华民族的史路──中华民族的精神
4、说说本文的各段段意:
第一段内容: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第二段内容: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第三段内容: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第四段内容: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第五段内容:用扬子江、黄河精神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气概和战斗风貌,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5、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全文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再读课文,解题探究
1、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
明确:包括两个方面:① 自然:逼狭,崎岖,险阻。② 国运:处境艰难(帝国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怎样理解文中“雄健”的含义?
明确:包括两个方面:① 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② 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
3、“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明确:雄健的精神:① 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 ② 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人类在经历挫折、艰难、险阻之后获得成功,必然会更加感到一份珍贵的快乐和幸福。高尔基在《海燕》中叫做“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欢乐”、这“乐”,就是本文中的“趣味”。这种快乐和幸福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可以体会到的。
5、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第二段语意的重点是逼狭险峻的境界,第三段语意重点是崎岖的境界。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推进了一步。第二段说两种境界,第三段则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美趣。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气势磅礴,铿铿有力。
2、语言运用的技巧:运用比喻说理。
3、请同学们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⑴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⑵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⑶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⑷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⑸ 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⑹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⑺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⑻ 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⑼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⑽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4、比喻的作用:
此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层层设喻,步步推理,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丰富了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意蕴。
5、作者的情怀:
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和强烈爱国主义的情感。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说一说,大家好交流一下。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间,学生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3、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这些虽然与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条件已完全两样,但是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4、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