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盐工用拐扒子将盐道石蹬凿出深坑,甚至凿穿石板。(图片)
古人说:“民有淡食之苦,国负倾圯之忧。”这里所说的“国”,可能是指家庭、族邦的意思,意指食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形容日常三餐无盐,会使家庭族邦崩溃分裂,致万民百姓离乡背井远走它乡,去寻求更有价值有滋味的生活。纵观中国盐政盐运史,无不惊心动魄血泪斑斑。但在如今,已有不少记录盐运史、具有特殊意义而又并不太老的物件,已随历史烟波漂逝沉寂,或丢弃于旮旮角角,或深埋于尘埃之中,我们再也不能见到它们,或者已经很难见到它们了。譬如,旧时“盐巴老二”(背盐工俗称,川人叫'背子客'。)用的背甲子,背巴,拐扒子,小镬锅,尿筒(女性背盐工在路途上拄着拐扒子站着小便用的器具),就已经很难见到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尿筒”,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国人不知此为何物,甚至于对器物博闻多识的马未都先生也有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这种涉及到不少中国人生活的物件。此生有幸,儿时与小伙伴在邻居彭三娘家玩“躲猫猫”时,无意中在老太太床铺下发现这一稀奇之物----一根拳头般粗细的竹筒,长约四尺许,竹节打通,色暗黄且光滑,有一股骚臭味。“宗法!”彭三娘大声喊我的和尚名字:“不要玩,脏得很!”她一把从我手中夺过竹筒丢回床下。我呆呆原地站立,弄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生性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事后我去问三叔“尿筒”是干什么用的,想不到一件污秽之物却蕴藏着背盐工几多血泪......
在川黔公路还未修通之前,贵州大部所需食盐均用人背马驮从四川自贡经宜宾、高县、叙永过赤水河进入贵州,再经毕节、大方、黔西过鸟江入贵阳。千年盐道腥风血雨,世代背夫苦痛如泣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