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片段的作文 篇3
我们进了跆拳道馆,跆拳道教练正在进行严肃的点名,同学们也都精神抖擞,十分认真。跆拳道馆正中间挂着中国与韩国的国旗,旁边写着醒目的七个大字:“汗水与荣耀同在。”再看看教练腰间的那根腰带——高手的象征“黑带”。他那抖擞的精神,强壮的身躯,太令我崇拜了!
合唱团隔壁是笛子社,教笛子的老师是教我们班数学的王老师。我们走了进去,我发现每个人手中都拿着几张纸,纸上画着各种各样的音符。我想这应该是他们练习的曲谱吧!同学们吹笛子时的样子非常有趣!有的端坐在凳上正有模有样地吹着,一个个音符顿时化作了悦耳的乐声;有的铆足了劲儿吹,好不容易吹出了闷雷似的声音;有的吹得面红耳赤,却怎么也吹不出声音来……
我们首先来到拉丁舞社团。还没跨入门槛,就听见了悠扬柔美的音乐声。教室门口贴着许多小舞者参加比赛的海报。走进教室,同学正摆动着婀娜的舞姿,犹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彩蝶。为了不妨碍他们练舞,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离开了。
离开教学楼,我们来到了种植社。我们看见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学农事,悟农理,敬农人。”同学们正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看见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绅写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接着,我们来到了种植社。同学们正干得热火朝天,除草的除草,抬水的抬水。他们把原来荒芜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
我们兴高采烈地走出了教室。过了几分钟,我们来到了拉丁舞社团,还未跨进门便听到了一阵动听的音乐声,不禁想要跳起舞来。走进一看,老师正在用心地教同学们,同学们则认真地学着。墙上挂着的一面大镜子映出了老师和同学们婀娜的身姿。我本以为只有女同学会来学,可我走到前排,吃惊地看到了两位男同学,我不禁张大了嘴巴。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出了舞蹈教室。
中国画社团共分两个班,我们先来到了第一个中国画社团。在那,老师正在教学生们画枝叶!点点翠绿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中国画社团。教室里静极了,老师正认真地指导着丝瓜的画法,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画着。他们画得简直可以和老师媲美了!真是名师出高徒啊!
第一个要参观的是拉丁舞社团。我们蹑手蹑脚地走进教室,生怕打扰到他们。48名同学穿着相同的高跟鞋,不同的服装。漂亮的女指导老师正在帮同学们复习动作。随着优美的音乐响起,同学们都跟着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我看得眼花缭乱。同学们仿佛一只只可爱的彩蝶旋转着;又好似一朵朵美丽的鲜花互相争艳着;还好像一把把漂亮的花雨伞转动着。镶嵌在墙上的镜子映出了同学们婀娜的身姿。我看得正入迷,不知不觉到了时间,才慢腾腾地走出教室,心里还想着刚才的舞蹈……
绕过长廊,我们来到了目的地——拉丁舞社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贴满海报的外墙,原本洁白朴素的墙壁在这些“护墙使者”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美丽动人。推开门,镶嵌在墙上的一面巨大明亮的镜子又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同学们随着老师抑扬顿挫的口令声舞动着,婀娜的身姿显得楚楚动人……我完全沉浸在了其中,直到同伴催促才踮着脚轻轻地走了出来。
我们刚走出拉丁舞训练厅,耳边突然响起:“快看快看,那边是笛子社团!”原来是俞梦媛在兴奋地嚷道。我们缓步进入笛子社团,同学们正在老师的辅导下聚精会神地演奏。那动听悦耳的声音让人感到惬意。同学们边演奏边摇着脑袋,已经陶醉在那美妙的乐声之中了,仿佛对外界的一切都已置之不理。
来到种植社,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学农事、悟农理、敬农人”九个大字。“干活喽!”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纷纷拿起锄头有模有样地干起活来。尽管脸上挂满了汗水,但他们还是埋头干着。看到他们认真的样子,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我们的食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食物。
描写片段的作文 篇4
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它们吃饭时的情景。每次我刚把“饭碗”端上来,一只小鸭就赶忙上前,抢先一步把脑袋扎到碗里;另一只小鸭也不甘示弱,也立刻跑过来,用身子把那只鸭子使劲顶开,然后竟然自己跳了进去,把整个碗都占了,美滋滋地吃起来。被挤下来的一只小鸭只能目瞪口呆,眼巴巴地看着,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好可怜啊!
描写片段的作文 篇5
我的妈妈长的胖胖的,留着长长的头发,鹅蛋脸,单眼皮,眼睛近视,带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普普通通的。
她有的时候很严厉,看见我的作业写得马虎,她就板着脸,凶巴巴地冲我大喊大叫。
她有时也很可爱,和我玩丢沙包、跳绳的时候,她也蹦蹦跳跳的,我喜欢她这个样子。
妈妈很爱我,我也很爱她。
描写片段的作文 篇6
我有一个伟大的妈妈。
我的妈妈个子高,头发长,有一双大眼睛,她爱笑,有点胖,但很可爱。
妈妈白天上班,晚上还做家务,辅导我写作业,她一句怨言也没有。我爱妈妈,但是她的脾气不好,爱唠叨,特别是我不听话的时候。我以后要改正我的缺点,我希望我的妈妈能改正缺点。
描写片段的作文 篇7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