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笔记范本(2)

2020-05-04散文

散文读书笔记范本4

  毕淑敏,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但却总能触及人的心弦。让人有所感悟。让疲惫、烦躁的心总能得到找到一处最宁静最温馨的港湾。

  总会在心灵最阴霾时刻寻到风雨过后的阳光。她教给我们爱,同时教给我们理性,面对残酷的世界阴暗面与不可理喻的黑暗角,我们应当怎么样的调整自我的心里,正确的看待,走向光明与灿烂。累了、倦了、厌了,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找到合理的途径,给心灵放个假。毕淑敏教给我勇敢,赋予我理性。

  拿起这本书,一本书名为《我的人生笔记》的散文集,我便即将开始了解作家毕淑敏的内心世界了。

  本以为一个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里,奋笔疾书,一天到晚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但毕淑敏与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她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验,她年轻时曾在藏北高原当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岭之间,她曾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跋涉在藏北无人区,她曾在寒冰之上,铺张雨布席地而眠,她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但她同样有家庭、儿子、友爱,小时候也害怕见老师。脱下作家的美丽光环,她与万千女性一样是一个母亲,一个孝顺的女儿,贤良的妻子。在《下午去开家长会》中,毕淑敏将母亲去开家长会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在去开家长会的路上,心中感到紧张,虽然老师有夸过儿子,但更多是说他的不足之处,毕淑敏写道:那种时刻,真令人尴尬和难堪。我的自尊心强烈地蜷缩起来,我的头在老师和其它家长的注视中沉重地垂下……

  虽然老师不再述说她儿子的失误,但她却会不停追问,生怕漏掉一点。这是天下母亲菜有的复杂心情,明明害怕听到,却又想听到,也希望孩子像一只光滑的苹果。她有一颗平凡的心。

  毕淑敏的文字之间流露着一种真情,不管是她写当军医,还是关于婚姻和家庭的独白,每一章节,每一篇,读完之后都能感应到她所想表达的,文中从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陈述,好像拧一个魔方,跟着思路走,最后拼出一个完整的面。毕淑敏的文章没有张晓风那么优美,饱含细腻的情,更多的是简洁和清晰。

  毕淑敏的散文不同于张晓风。她只是给我们讲述一个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澜不惊的水。

  她的特点是能够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东西,所以她的文章带着情感。这种情感,是在你无聊时可以端起它一边喝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一边翻页,是在你心烦意乱时让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是在你悲伤难过时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细细体会,必能发现那隐藏于故事中的一份细腻、一份温柔、一份执着,对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变的心。

  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驳作者说出的“从未打过人”,“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也许我们曾受到过家长的批评责怪甚至打骂。但是我们知道吗,每一次孩子的挨打,只会在母亲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她把对孩子的温柔、严厉、疼爱、生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篇好的文章,是优秀作家心灵性格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映衬出真实的自己,是他们用心最纯洁的琼浆谱写的。毕淑敏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心,也许是因为这两点,铸造出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崇高的人生观。我们也可以学着像她一样,以一个医生的角度、一个母亲的角度、甚至一个路人的角度,去体会,观察这个精彩的世界。

散文读书笔记范本5

  我相信大家对冯骥才这位作家并不陌生吧! 《珍珠鸟》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冯骥才这位作家。我选材冯骥才的散文作为读书报告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我个人喜欢阅读散文,散文的阅读是视觉的和心灵的享受。第二:冯骥才的文笔通俗易懂却不乏人生哲理。他的每篇文章散文都会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令人在不经意间引发思考。正如有人对冯骥才散文的评价中所提到的①:“冯骥才的散文像一首闲适的诗,平缓而舒畅,像溪流涓涓流入读者的心田。”

  冯骥才是一位地地道道天津人,所以他的文章中包含了许多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以及风俗。他本人从未离开过家乡,对天津的民间习俗可以说是非常了解。文笔对准市井村民,雅俗共赏。可以说是一名通俗小说家。在这本散文精选无论是怀人记事,还是寄情山水或者谈文说艺……都显得情真辞美,意趣清雅,以内容哲理、知识,激情于一炉之魅力,撩人心情。

  我个人十分喜欢冯骥才对事物的细腻描写,在这本散文精选中,我对四季篇《逼来的春天》、《苦夏》、《秋天的音乐》、《冬日絮语》最为难忘。他通过自己对四季的亲身体验,对四季变化用最质朴的语言,最敏锐的视觉捕捉每个细微的细节。字里行间给人一种亲切的美感。虽然没有过许多华丽的词藻,但是他的文章却给人一种动感,,他通过艺术手法加上深厚的文学功底,将一篇文章变成一幅幅充满动感的图画,冯骥才的散文中常常涌现出引发人们共鸣的哲理句子。这一点也吸引着我。比如在四季篇中,他将四季比喻成四眼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令人拍手叫绝。“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作者通过对四季的比喻,将春天的万物复苏比拟为希望,夏天炎热的苦告诫人们要学会吃苦,秋天以音乐为背景倡导人们享受艺术,冬天的来临告诫人们岁月的流逝。季节有起承转合,人生何尝不是。

  在《逼来的春天》中,作者首先从冬季过渡到春天,万物各个细节描写的十分细微。然后用一个“闻”字,正式引出春天的概念。那为什么春天是一种味道?是种怎样的味道?作者有做出一番巧妙的解释。灵活地应用了通感,让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最后,用一句哲理的话语点出目的。“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揭示了人生偶尔会遇见“坍塌的冰”,而不可能只能看到表面,何不换个角度想,或许这坍塌的冰正是上帝给予你的另一种途径。接下来又一句:“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个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一轮竞争。”揭示了一个道理,为人生目标奋斗一定要做好准备。

  在《苦夏》中,作者在文章最后点出他个人最爱的季节莫过于夏天。有句话说的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作者在文坛的重大成就不仅与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学底蕴相关,还有一点就是他吃过的苦比别人多。在《我心中的文学》中,他自述到:“我相信,谁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谁曾是生活的不幸者,谁就有条件成为文学的幸运儿,谁让生活的祸水一遍遍洗过,谁就有可能成为看上去亮光光的福将。”作者经历了“十年动乱”,唐山大地震等一系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他并不把他们单纯地看成祸水。“没有磨难,没有牺牲,也就没有真正有力,有发现,有价值的文学”所以在《苦夏》这篇散文中,作者大量文墨是早描写自己的亲身感受,将人生的“苦”与夏日的难耐和难熬相互融合,更能让读者读懂作者的心,明白作者的用意。⑥“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力中才会感到自己数以强者。”所以,想让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前提必须是要会吃苦,能吃苦。

  在《秋天的音乐》中,作者又将艺术手法中的音乐融入文章,让文章更附有美感,但是这篇散文初看带有一些忧伤的味道,但是细细体会之后才能揣摩出作者的用意。“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死亡……”作者提出了奉献精神,奉献也是人生活品德中不可缺少的篇章。每年年末中央台都有举办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许许多多人为社会无怨无悔的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他们的故事催人泪下,他们的精神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这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将这句话用在解答《冬日絮语》中作者留下的问题。作者提出:“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作者没有给予正确的答案,留下一个问题让人思考,对于生命的思考,也许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讨论话题。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更值得人们去深思。

  不仅仅是四季篇,冯骥才的每篇散文都透露这强烈的哲理气息,或许是对于人生的思考,或许是对世界万物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写到:“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情语皆景语也”。这句话用来形容冯骥才的写作风格恰到好处。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是作者寄情的载体,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的情感波动形成景语。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诗词写景如此细腻,写景的散文也大致如此。冯骥才的写景散文文章文笔细腻,借景抒情,又赋予深深的哲理味道。这是作者成功的所在吧!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人生好似一幅未完成的四季画,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给这幅未完成的画添上华美的结尾。

上一篇:爱国主题散文朗诵稿3篇下一篇:周国平散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