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黑板报相关素材及图片(4)

2020-08-26黑板报

  中秋节黑板报相关素材及图片篇七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由来

  每年到了农历八月十五,人们都会全家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你知道这从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么?

  中秋节盛行于宋朝,到了明清时期,就已经与元旦的被重视程度一样了,成了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由帝王祭月节演变而来,第二种说法是源于百姓庆丰收节。

  中秋祭月,是我国的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记载,早在周朝,帝王就会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分别在日坛、地坛、月坛、天坛进行祭祀活动。并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如今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时期祭月的场所。《礼记》记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其中的夕月之夕,便是指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起初只被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传到了民间。

  而另一种说法中谈到了“丰收”,即与农业生产相关。“秋”字其实也指庄稼成熟,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叫做“中秋”。这时,各种作物相继成熟,人们为了庆祝丰收和寄托美好愿景,便把八月十五定为丰收节,而八月十五又包括在“中秋”之中,因此又叫“中秋节”。看来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我想中秋节应该是两者结合的产物,因为文化总是不断地在融合的。

  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据记载,古代帝王在农历八月十五祭月,正好是三秋之半,所以叫做“中秋节”;又因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因为此节日有全家团圆之意,因此也称“团圆节”、“女儿节”。还因为中秋节与“月”分不开,故又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到了唐朝,中秋节又被叫做“端正月”。

  中秋节有赏月的风俗,此风俗也来源于祭月。民间中秋赏月始于魏晋时期,到了唐代,中秋赏月活动才盛行起来,在很多著名的唐代诗人的诗中都可以找到咏月的诗句。宋时,真正形成了赏月的中秋民俗,并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宋人赏月多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无尽伤感。不过中秋节对于宋人来说却是欢愉的节日,《东京梦华录》记载有:“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宋代的中秋,夜市通宵营业,游人达旦不绝。

  中秋节的一个最重要习俗是吃月饼,据说“月饼”以前叫“胡饼”,在一次中秋节,唐太宗和杨贵妃一边吃胡饼,一边赏月,太宗觉得“胡饼”二字不雅,恰巧贵妃举头望月,脱口说出“月饼”二字。从此“月饼”取代了“胡饼”的名称。北宋皇家过中秋,也喜欢吃月饼,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已经十分普及了。心灵手巧的饼师,开始给它加上好看的艺术图案,使得月饼更加赏心悦目了。清代月饼已经品种繁多,制作工艺也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饼象征着团圆和祥瑞,至今也是中秋节人们不可缺少的食品。

  中秋节黑板报相关素材及图片篇八

  中秋节的来源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上一篇:中秋节黑板报资料图片下一篇:剪纸圣诞树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