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2021-03-07图片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因为《下雨了》这一课属于“综合·探索”这个学习领域里的课业,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无论是形式还是在内容的设计上,都始终围绕“综合·探索”这个教学理念。

  对于这一课的内容,我是这样理解的:由于孩子们对下雨并不陌生,也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这节课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也很容易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课教材力图用各种方式展现雨,并大胆地表现雨中人物的动态。这就要求我们课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人物的动态,学习表现雨中的情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3)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又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1、 简单了解大自然与人的关系,运用各种方法表现雨和雨中人物的活动。

  2、 大胆表现生动的人物动态,处理好人物与景物的关系。

二、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指出,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生命的历程,是共创人生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只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层次的参与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或是肉眼观察到的雨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学生用点、线来表现自己心中的雨。

  在教学时,我还尝试着设置情景,在引导学生观察范画之后让学生通过模仿,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中人物的动态,孩子们有的抱头狂奔、有的撑着小伞,慢悠悠地欣赏雨中的美景,来表现他们在雨中的快乐,大胆地表演激发了他们强烈地创作欲望。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和周围的同学合作,去大胆地描绘,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创作水到渠成。有的学生的画,用长线条表现雨,在雨中,几棵大树也是斜的,展现了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的情景。有的学生画的雨,用水珠来表现,而且水珠还带着灿烂的微笑,在雨中,花开了,草绿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雨图。看来,要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努力创设自由、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只有摆正了自己的地位,才能凸现孩子的才华。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小雨沙沙”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放音乐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唱完后并提问歌唱的是什么时候(引出课题“下雨了”)

(二)授新课:(以下雨的影片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下雨,观察下雨时的雨的形状。)

  1、 播放“下雨过程的影片”先刮风,打雷伴着闪电,然后下雨,雨是由小到大然后到停的过程。

  A)、提问:“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B)、讨论:“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下雨”

  C)、讨论:“如何表现雨?”(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

  2、欣赏下雨时的动画片段(激发创作欲望,了解下雨时人物的动态)

  A、师生合作模仿影片里下雨时的人物动作(为了更进一步体验与感受下雨时人物的动态。)

  B、小组讨论“如何表现下雨时的人物动态?”(通过上述游戏表演和学生讨论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C、欣赏(学生作品六幅)提问“小朋友们是怎样表现下雨)

(三)学生绘画(重视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结合)

  要求:可以画看、想到的下雨的人、动物,,也可以画下雨时的心情和感受。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感,激发学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画。达到启发想象力与创新。

(四)小结(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评相结合方式,体会成功的喜悦。)

  A、请生相互参观交流作品的成功之处。

  B、请各别同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

  C、师和生共同表演学生作品里下雨时的喜悦情景。

四、 课后反思

  (1)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下雨时人物、动物的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 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有部分作品人物动态不够生动,缺乏想象力。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7、说说两句诗诗意。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拓展)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

  7.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b.略读第二首诗。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董大(高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送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上一篇:关于说课稿集合5篇下一篇:【实用】说课稿集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