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
从整个章节看,由于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它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也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这节课是在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并且整合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但是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回顾和巩固,更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作好准备。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把“异分母”化为“同分母”也是数学“化归思想”一次很好的渗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上一个学段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直接相加减,又在前一个单元里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所以,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方法目标:
1、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即设置问题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法则——巩固应用。力图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开放教学全过程,教师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用数学趣味故事引入,并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且由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感到分外的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并调动了学生去积极思考。然后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并观察所列的算式与以前所学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求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为此在新授部分我着力创设民主气氛,提供参与机会,渗透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摆一摆: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从直观上得出1/2+1/4的答案是多少。
2、算一算:
教师首先抛出问题:“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应怎样相加呢?”并适当提示:“可不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学生会马上想到刚学完的通分,然后让学生独立算一算,算后交流算法。此时的算对学生来说已非难事,而且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突破了教学重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并结合教师的提示,在头脑中已有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对于算法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3、说一说:
在学生自主算出答案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学生汇报后,我在此加了一个环节:老师的算法跟同学们的不一样,我是这样算的:1/2+1/4=2/6=1/3。我这样算对吗?针对我的算法,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只有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这一算理。此处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对于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4、总结算法:
学生有了计算1/2+1/4和1/2-1/4两道题的基础,所以此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培养了学生自学与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
首先让学生交流、汇报:本节课你有哪些新收获?你是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进而组织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本节课,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并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声音有很多特点,如强弱对比、节奏快慢、高低起伏、音色的区别,一年级的音乐课使学生大致了解了声音的强弱、长短等特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的,教师不仅要设计好如何逐步深入的引导,还要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和想法都细心倾听,加以肯定和赞扬,让同学能够体验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参与感。从心理学角度讲,美术与声音易形成色、听联觉,它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活动,并相互融合得到一种创新性的新感觉。本课通过让学生对各种声音的听觉感受、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点、线、面进行艺术创造,画出的感觉最好能引起观者的共鸣。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有序或无序,甚至是杂乱无章的线、色彩构成中,感悟到声音的存在呢,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了一次探索。
教学目标
1、感受声音的魅力,对自身的听觉进行初步的关注和了解。
2、用不用的点、线、面、色描绘听到的各种声音。
3、激发热爱生活、关注自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不同的点、线、面、色表现不同的声音。
教学难点:声音的表现和自我感觉、自我意识相联系。
二、教法指导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和“启发──引导法”,从乐器的声音到生活中其他的声音再到音乐为主线,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对自身的听觉和视觉形成通感。
三、学法指导
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用点、线、面去恰当的表现声音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先让学生尝试,自由的表现,再利用大量实例和图片欣赏分析慢慢形成一种联觉,并通过老师示范,能够大胆地画出声音,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响板、碰铃、有关声音的录音、音乐、范画、白纸、彩色纸、水粉颜料。
学生准备:水粉工具、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总结四个环节组成。
在上这堂课前上一堂预备课,认识水粉画的工具材料,讲授执笔方法,并体验水粉的特性。
<一>、激趣导入,设疑创作
1、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几位新朋友,它们平时只出现在音乐课上,不过它们今天要来美术课凑凑热闹了。看,我们第一位新朋友迫不及待要闪亮登场了。(师拿出响板)见过他吗?谁能让它发出声音?
请1位学生敲响响板。
2、 提问:谁能敲出不一样的声音来?
请1-2位学生尝试,师稍加引导学生发出弱的声音,并给予鼓励。
3、 师小结:你们听出声音的不同了吗?声音是有强弱的。像响板这样的打击乐器还有很多,比如鼓,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打击乐器,虽然我们课堂里没有鼓,但可以发明创造鼓。
老师示范一个“鼓”声,用铅笔敲击讲台。
提问:你们也能发明创造一种“鼓”声吗?提示:借助外物或用身体的某一部位。
4、 过渡:这些“鼓”声好玩吗?可是听过之后就没有了,谁有好办法把它留下来?
全班学生尝试用水粉画或油画棒用点、线、面中合适的一种美术语言画“鼓”声。
(板书点、线、形状课前贴在黑板上)
5、 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样画?
师简要评价学生的作品,小结:像这样短促的鼓声,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点表现出来,声音强我们可以用力点或者把点画大一点(可用大号笔画),弱的地方我们可以画的小些、轻些(可用小号笔画)。
6、 揭题:通过小朋友们的尝试我们知道原来声音是可以画出来的。(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喜欢游戏是天性,所以在导入设计了游戏环节,活跃课堂气氛,也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降低难度,让学生哟选择性地初步尝试鼓声用美术语言表现。
<二>、由扶到放,个性创作
1、 谈话:看到第一位新朋友这么受欢迎,我们第二位新朋友也很着急要出场了。(师拿出碰铃)
2、 提问:谁能让它发出声音?
请1位学生尝试敲碰铃,第一次捏着绳子敲,第二次捏住碰铃敲。
3、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长短:两次碰铃声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碰铃碰在一起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下子就结束了?那我们用点还能表现出来吗?
请2位学生到黑板上尝试画碰铃声。
师评价作品并在学生作品上示范:线条有不同的形状,碰铃声开始声音大,后来越来越小,线条可以画的粗细不同,线条的长短也能表现出声音的长短。
【设计意图】用碰铃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有长短的特点,并让学生联想到线条也有这样的特点,还让学生了解线条不仅有长短,还有粗细、形态的不同。
4、 欣赏大师作品
(1)、谈话:不仅乐器能发出声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声音,绘画大师们怎么会错过神奇的声音世界呢?
a、PPT出示德库宁的《喧闹声》。
b、提问:你一眼看到什么颜色?红色让你想到什么?
c、听一听喧闹声
d、师解读作品: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大片鲜艳的红色块,激动的笔触像各种声音混合在一起分不清,这种感觉和喧闹声相通,所以就有了《喧闹声》这幅画。
(2)、出示《消防车的声音》,请一位学生模仿消防车的声音,再听消防车的声音。
提问:他画面上为什么会出现红色和蓝色呢?想到了什么?
师描述:不同的颜色给我们不同的感觉,红的像火,蓝的像水,通过画面与声音的结合,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着火了,火光冲天,消防车呼啸而来,水从天而降,消防车的声音和水与火的颜色巧妙结合起来。
5、欣赏同龄人作品
(1)让学生先听一听这三种声音,分别说说是什么声音。
(2)谈话:听完这三个声音再看看画面,你们来猜一猜,哪一幅是描绘的小虫的叫声,哪一幅是外公的呼噜声,哪一幅是婴儿的笑声?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它是怎么表现的?
(3)师描述作品:夏天的田野里、草地里,有很多小虫子在叫,有的在聊着天,发出“吱吱吱”的声音,有的在唱着歌,发出“唧唧唧唧~~~~~~~~”的声音,小虫子们的声音一起弹奏了一曲夏日协奏曲,这个小朋友用很多点和线条表现出了这种感觉;外公的呼噜声忽高忽低的,他用折线表示外公打呼噜的节奏,呼噜声有点毛躁,所以我就在外围加了一圈黑边,而且他的胡噜声还是带转弯的呢,外公的胡噜声真烦人,搞的这个小朋友都睡不好觉了,于是他就咳嗽了两声,还真管用,外公的胡噜声变得越来越轻,到后来就听不见了,你们看,它的折线也变得越来越平,到后来变成小点,最后就不见了,小作者用不同的点、线、面表现得多形象啊;这弯弯的线条越来越大,有疏有密,好像抱在妈妈怀里的婴儿笑声越来越大声,越来越开心。
【设计意图】两个层次的作品欣赏主要是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找到契合点,进一步了解如何表现声音,并在范画里学到方法。
<三>、拓展思维,乐趣创作
1、 谈话:作曲家们用各种乐器在一起演奏,就变成一曲曲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a、播放几小段音乐:优美的曲子(梦幻之风)、男声童声对比唱、斗牛进行曲、喜庆的音乐(步步高)。
播放完第一段音乐进行描述并用水粉示范讲解:听这音乐让老师感觉很梦幻、颜色五彩缤纷,还能听到风的声音,我用色块和线条来表现它,听,这里声音变奏了,变得厚重些,我用较粗的线条。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我的心情也会变得很舒畅,可以把所有的烦恼都忘掉。特殊技法指导:笔头同时沾取几种颜料不调匀能画出很丰富的线条和色块。
b、引导男声童声音色对比:大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觉?小男孩的声音你觉得怎么样?可以怎样表现出他们的区别?
c、斗牛曲欣赏,身体、手势跟着音乐摇摆。听着这音乐你想干什么?为什么呢?(节奏强烈,短促而有力的声音,也有长音
d、喜庆的音乐仿佛到了欢乐的节日,你想到了什么美术语言?你会怎样表现呢?用什么颜色?
2、 听了这么多音乐,哪一段最打动你?用喜欢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要求跟老师画不一样的音乐。
3、 学生展开创作,师巡回辅导。
4、 作业展评
自评:1-2位学生自己介绍画的是哪段音乐,
互评:你要给他提点什么建议,让他画的更恰当、更美?
同一种音乐放在一个展板里,看看别人跟你画同一首音乐是怎么表现的?不同音乐又是怎么表现的?学习学习新的方法。
师评:以鼓励为主。
【设计意图】在示范的环节老师主要讲解这段音乐给我的感受,然后怎样用点线面怎样表现这种感受,一年级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能力有限,所以得更多地靠老师的描述、引导,欣赏几段风格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多方面感受声音的魅力,在展开创作的时候也能更好的选择,作业也能呈现多样化。
<四>、总结
结束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用手里的画笔画出的色彩斑斓的声音,大自然里还有很多奇特的声音,课后我们可以用油画棒或撕纸的方式表现你感兴趣的声音。
【设计意图】这堂课主要是用水粉画尝试画声音,但是声音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现的,学生课后可以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