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2021-06-13图片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家有女初长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五方面展开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京出版社七年级下学期收录在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由于富有时代气息,又与学生的学习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很感兴趣。文章中所展现的母女的冲突与和谐,就事件的叙述和描写层面而言,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于文章中的女儿,学生往往会急于对号入座,并简单地将女儿的成长归结为女儿自己的选择。对于母亲的反思和感悟,则会一厢情愿地理解为父母不应干涉孩子的成长。母亲所起的正面作用学生可能会理解不到位,甚至产生误解。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女儿健康向上生活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母亲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

  初一两端式教学已经进行了近一年,无论是班级君朋小组的建设还是配套进行的激励评价方式都趋于成熟和稳定。我们班君朋小组有10组,每组4人,以期中、期末统考成绩为依据,平行分组,每组均分相差分值在1分以内。组内兼顾性别差异、性格差异和层次差异。按照组织能力和责任感的强弱安排君朋组长,按照学科能力的高低安排学科组长。另外,同桌之间也有君有朋。任课老师根据君朋组的表现在课堂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科组长和君朋组长负责及时记录在评价记录单上并在当天予以反馈。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施和不断改进,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够较为自如地以君朋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讨论,并有意识地发挥“君”对“朋”的指导作用,以此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作者在生活中对“教育女儿”的体验过程,指导学生理解作者教育子女观念转变的根本原因。

  2、理解“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这一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掌握提取、筛选、概括信息和体会语句言外之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父母对儿女真挚而无私的爱。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母亲对女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母亲对女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中母亲对女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歌手熊美玲《心甘情愿》歌词导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引出

  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二)君朋互测:

  设计意图:发动君朋小组的力量,掌握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解题:“我家有女初长成”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解读题目,明确对象。

  2、面对年轻的女儿,作者的感悟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抓住主旨句,找准切入点。

  (四)君朋合作,深入探究:

  1、作者曾经怎样“像做盆景般来设计”女儿的形象呢?最初的结果怎样?文中体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主旨句关键语句入手,深入解读文本,探究文

  本,分析“我一度对女儿很失望”的原因是源自于女儿没有心甘情愿地

  被自己“像做盆景般来设计”,因为“生命是无法预定和复制的”。

  2、“女儿一下长大了”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母亲对此的态度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找到文中的过渡段,并学会抓住标志性词语,

  提取关键信息。

  3、女儿生活是否是“健康而又向上”的?试从女儿的生活轨迹和个性特点两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孩子的自我成长虽然很重要,但她的成长

  与母亲的引导息息相关。

  (五)质疑探究,畅所欲言: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说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到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分析和自己切身体会的结合,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自我的发展是有前提的,母亲对女儿“健康而又向上”成长的规划和引导至关重要。

  (六)拓展延伸:

  链接材料,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教育子女也要因人而异。盲目效仿有可能适得其反,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七)教师小结:

  1、表扬优秀君朋组,颁奖。

  2、结语:

  设计意图:表扬激励,升华情感。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4

  导读:该活动方案的意图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该活动方案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目标:

  1、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索与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数学的作用和有趣。

  2、运用分类、计数、统计、等分的方式公平地分配礼物。

准备:

  1、经验准备:

  (1)具有初步的分类意识,能根据物体的颜色、大小等不同特征分类。

  (2)能够一一对应点数1~20以内的数量。

  (3)具有一定合作意识和经验。

  2、物质准备:

  (1)该活动以分组进行为宜。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四人。

  (2)每组一袋礼品,礼品袋分四种颜色(红、黄、蓝、绿),内有各种小礼物,数量以每人每样可以分到一至三个为宜。

  (3)与礼品袋颜色相对应的记录表每组四张。四种颜色的小标记每组若干。

过程:

  1、进入“送礼物”的情景学习分类。

  (1)今天老师从北京为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每组一袋。

  (2)请你们打开看一看袋子里都有什么礼物。(引导幼儿认识礼物,并从中了解北京的特色。)

  (3)请你们给礼物分类,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2、挑选礼物并进行个人的记录与统计。

  (1)每人拿一种礼物,说说拿的是什么,数数一共有几个。

  (2)介绍记录表,引导幼儿记录统计结果(如下表)。

  (3)请把自己的礼物图片找出来,贴在礼物标志上,然后把你一共有几个礼物用数字卡表示在“?”的位置。

  (4)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将自己的礼物等分给同组的小朋友。

  (1)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礼物分给同组的小朋友,每人都要分到,而且要一样多。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2)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每人得到几个?每人得到的礼物一样多吗?如果不一样多,怎么办?

  (3)幼儿记录个人分配结果,教师个别指导。

  (4)引导速度快的幼儿把自己记录的分配结果与教师交流。

  4、张贴个人记录表,集体讨论与交流。

  (1)你分的是什么礼物?一共有几个?分给每个小朋友几个?是不是一样多?

  (2)你是怎么分的?(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如果语言表达不清,可请幼儿再操作一次。)

  5.希望你们喜欢老师从北京带来的礼物,有机会到北京去看一看。

评析:

  该活动方案的意图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该活动方案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1、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礼物”对幼儿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而且送礼物活动富有情感色彩,非常有利于在异地借班活动的教师与幼儿进行沟通,使幼儿愿意亲近教师,从而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等分礼物又符合幼儿现实生活和心理的需要,所以很容易使幼儿投入学习。

  2、活动重在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数学的作用和有趣,让幼儿通过统计和等分的方式公平地分配所获得的礼物,这些目标粗看对于中班幼儿似乎有些难度,但谁又能说这些内容不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呢?关键要看统计和等分数量的多少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活动目标非常适宜幼儿。

  3、活动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符合幼儿当前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看出,该活动过程是经过仔细推敲的:先是分类统计记录,后是练习等分,最后总结方法,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有利于幼儿调动原有经验,探索和学习新经验。

  4、活动材料均是幼儿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材料,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学习,有利于萌发参与活动的愿望。准备的操作材料有飞机模型拼板、卡通动物钥匙链、彩色橡皮、贴纸等,做到既保证幼儿对材料产生兴趣,又不花哨,从而有利于幼儿专注学习。

  另外,为了避免幼儿从众模仿,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的材料不完全相同,同组内每种礼物的数量基本上是4、8、12,分别与组内幼儿人数相等或为倍数,这样不同水平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数量的礼物进行等分,并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数量的礼物等分后的数量是不同的。

  因为该活动的重点不是记录,因此教师力图使记录方式简单易行。记录表格非常简洁,只有四格,表格中所提供的记录图标经过精心设计,充分考虑了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便于幼儿操作。如能在最后总结时直接呈现一张集体记录表,则更能让幼儿清楚地看到有些什么礼物,每种礼物有多少,分给每个人有多少,等等,以有效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经验。

【有关说课稿四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四篇

2.excel说课稿四篇

3.gkh说课稿四篇

4.【实用】说课稿四篇

5.【精华】说课稿四篇

6.美术说课稿四篇

7.小班说课稿四篇

8.物理说课稿四篇

9.【热门】说课稿四篇

上一篇:有关小班教案三篇下一篇:中班语言活动《听》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