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2)

2020-06-30试题

第三部分(共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美国航空航天局安全顾问组一位成员警告说,由于美国与俄罗斯工程师之间缺乏交流,国际空间站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

  材料(2):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种思想。”

  材料(3):当代作家虹影说:“人与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个人都差不多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状态,才出现网络世界。”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生活中你有类似的见闻和体验吗?请就“交流”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答案

  1.C[A.坍(tān)。B.银—垠。D.咄(duō)。]

  2.A.挡—当 B.事—是 C.消—销 D.意—义(本题考查成语的识记能力。成语中的错别字多数是同音致误,只有明白了成语的出处及意思,才能避免出现用字错误。)

  3.D(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审视”指仔细地看,反复分析、推敲。“审查”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前者侧重“视”,指看、分析;后者侧重“查”,指调查、核查。①句用“审视”恰当。“期待”有“期望,等待”的意思,侧重于“等待”。“期盼”指期待、盼望,侧重于“盼望”。②句用“期盼”更确切。“唤醒”指叫醒,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觉醒的意思。“警醒”指警觉醒悟,或使人警觉醒悟。根据③句的语境,应该用“警醒”。)

  4.(1)示例:草房子 家庭破产,辍学在家。

  (2)示例:自尊心强、好面子

  [(1)通过选文中的人物杜小康,我们可以回忆起杜小康这个人物出现在曹文轩的《草房子》中。(2)实际上要求分析人物特点。根据选文对杜小康的行动描写,“等村巷里最后一个孩子的脚步声也消失了,杜小康才走出红门……”可见杜小康因为辍学不愿见村里的孩子们,表现出他自尊心强;过了些日子,大部分时间在外面,穿孩子中最好最干净的衣服,让大家都能看见他,反映出他好面子的性格特点。]

  5.(1)崇尚( “崇拜”侧重极为钦佩,多含迷信意味;对象是人、神或事物。如:崇拜神灵。“崇敬”指对人十分尊敬。如:崇敬伟人。“崇尚”指尊重,推崇。如:崇尚正义。)

  (2)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本题考查引号的用法。引号主要有三种用法:表示直接引用的话,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本题属于第二种。“和”是本段文字中着重论述的对象,即和谐。要特别强调这一点,用引号最合适。)

  (3)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本题考查语病中的成分残缺。成分残缺包括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修饰成分残缺。本题属于主语残缺,是由关联词语提前造成的。“不仅”在句首,导致这句话缺少了主语,“不仅”和“它”互换一下位置即可。)

  6.(1)谁怜一片影

  (2)濯清涟而不妖

  (3)月晓风清欲堕时 陆龟蒙

  (4)荷叶罗裙一色裁 采莲曲

  (本题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均属于直接性默写,或填写下句,或填写上句,还考查了对作者、作品的识记能力。对名句的积累,一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错字、漏字、添字现象;二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对作者、作品出处的积累可采用分类整理的办法,做到扎实、准确、无误。)

  7.B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诗中的“村庄”不是“目的地”,而是象征着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8.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chóng):再次

  ④以:凭,靠

  (①“鼓”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②“歼”在这里是被动用法,“被歼灭”。③“重”在文言文中较少见,在这里读“chóng”,再次。④此处的“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以”的用法相同,是介词,凭借,依靠。)

  9.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关键字词的含义要字字落实,“爱”解释为“怜悯”,“服”解释为“屈服”,“焉”是句末语气助词。另外,根据注释④可知“二毛”指“头发斑白的人”,翻译时可意译为“年老的敌人”。)

  10.(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甲)文“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故克之” (士气的彼消我长)和“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是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原因。(乙)文宋公恪守“不重伤,不禽二毛”的“君子”规则和“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的古人规则,丧失战机,以致战败。]

  11.(示例)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两篇文章都详细描写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而略写激烈的战争过程,都用君主的无知浅陋衬托出臣子的雄才大略。能从以上角度任选一处进行阐述即可。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中信息加以提炼概括,还要对文章所采用的写作手法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分析。)

上一篇:初三语文元月调研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初三物理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