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2)

2018-08-23试题

二 、阅读理解(共60 分)

  (一)阅读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诗,完成第7 题。(6 分)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1)诗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2 分)

  (2)诗歌一、二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 分)

  (3)诗歌三、四两句写儿童天真可爱的目的是什么?(2 分)

  (二)阅读《宋太祖善待赵普》一文,完成8 一11题。(14 分)

  太祖时,赵韩王普①为宰相,车驾因出,忽幸②其第。时两浙王钱俶③方遣使致书及海物十瓶于韩王,置在左庑④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⑤也。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韩王皇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但取之, 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因命韩王谢而受之。韩王东京宅皆用此金所修也。

  【注释】①赵韩王普,赵普死后曾被追封为韩王。②幸,文中指皇上到某处去。③钱俶,吴越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时纳土归宋,治理两浙。④庑,堂下周围的走廊。⑤屏 ,退避。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忽幸其第( ) ②臣未发书( )

  ③蔽林间窥之( )(《黔之驴》) ④俱以假山显( )(《于园》)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即命启之

  A.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B.事列《神仙》之传(《黄鹤楼》)

  C.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D.放之山下(《黔之驴》)

  9.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因 命 韩 王 谢 而 受 之

  1 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

  译文:

  ⑵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译文:

  11.宋太祖为什么要如此善待赵普?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2分)

  (三)阅读佚名的《麻雀》一文,完成12一14题。(10 分)

  ①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性却非常高,好奇心较强。它们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但此物种多见于平原,山区难见它们的身影。因为麻雀非常近人,在有人类活动的环境出现,因此有人形象地将他们称为会飞的老鼠。

  ②有时可以发现它们在个别的树上筑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个季节中多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树群,通常是它们最喜爱的筑巢地点。它们的巢比较不工整,筑巢材料的种类很多,包括干草、羊毛、羽毛等。有时它们的巢会位于岩石中、灌木丛的根部,或是建筑物如谷仓的屋檐下。它们每次生下4至6枚蛋,通常是5枚。

  ③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常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它许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其它物种入侵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麻雀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勇敢,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描绘 过一只亲鸟为保护不慎坠地的幼鸟,以其弱小的身体面对一只大狗而不退缩的感人场面。如果你愿意对麻雀进行连续观测,你会发现它们是非常可爱的小生命,特别是它们的集体行为是研究鸟类行为学的重要素材。

  12.本文写了麻雀的哪些生活习性?请列举出三种。(3分)

  _____

  13.第③段中加点的多一词能否换成都?为什么?(3分)

  _____

  14.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

  (四)阅读贾平凹的《月迹》选段,完成1517题。(10分)

  ①奶奶说:

  ②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③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④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⑤是树,孩子。奶奶说。

  ⑥什么树呢?

  ⑦桂树。

  ⑧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15. 第③段的描写表现了中秋月亮的什么特点?(3分)

  _____

  16. 当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桂花树时,孩子们都有什么反应? 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来回答。(3分)

  _____

  17.奶奶让孩子们抬头看月,出去寻月,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又让孩子们见到水中之月,瞳中之月。结合全文,你认为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4分)

  _____

  (五) 阅读龙应台的《回家》,完成182l题。(20分)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①。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 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⑤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没穿白袍,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⑥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⑦陪她在乡下②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大跨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⑧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⑨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⑩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① 乡:指浙江淳安。②乡下:指台湾大武山一带。

  (选自《读者》2013年第16期)

  18.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中间又插叙了哪件事?请各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4分)

  _____

  19. 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妈妈要回的家是指什么?(4分)

  _____

  20.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1)请说出你对第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3分)

  (2)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的精妙。(3分)

  _____

  21.龙应台说她的妈妈是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这个旅人因有了子女们的悉心照料,一路上并不孤单。高尔基在《童年的朋友》中说: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 应付困苦的生活的。龙应台的《回家》与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如果我们的父母哪一天也成了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生病了,失忆了,你会怎么做?请写下来,80字左右。(6分)

  _____

上一篇:小学升初中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下一篇: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