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生表现: 衡量初中教育质量评价价值取向的关键
目前,初中教育存在的质量问题其实与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理解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对“教育质量”进行一个理论分析。只有澄清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困惑,才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观,进行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国内外关于“教育质量”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教育质量”的界定却尚未统一。“教育质量”是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菲力浦·库姆斯指出: “比起习惯上定义的教育质量以及根据传统的课程和标准判断学生学习成绩从而判断教育质量,这里所说‘质量’还包括教与学的‘相关性’问题,即教育如何适应在特定环境与前提下学习者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还涉及到教育体系本身及构成教育专业要素( 学生、教师、设备、设施、资金) 的重要变化,目标、课程和教育技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等。”在库姆斯看来,“教育质量”不应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成绩,而应该从教育环境出发对“教育质量”进行考察。可见,“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机械的数据呈现,而是一种综合指标。基于此,笔者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的属性是否满足教育主体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的价值判断,其优劣直接影响到教育功能的发挥。
由于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因此,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应是多元化价值取向。结合初中的属性,我们认为进行教育质量评价也应采用多元教育价值观。这里的“多元”是与“一元”相对应的,是指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由于主体所处的地位、需要等性质不同,因此对“教育质量评价”的看法和认识也就不一样,形成的价值判断自然就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当然,教育质量评价的多元主体存在,并不否认主导的教育质量评价观。每个社会在一定时期都有占主导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各种教育质量评价观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判断一种教育质量评价观的标准,主要看这种教育质量评价观能否实现,其实现能否满足相应层次的主体发展需要。
( 一) 多元教育价值观的初中教育质量评价应关注全体学生表现
初中教育具有义务教育的属性。所谓“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由于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这就要求作为义务教育组成部分的初中教育,必须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其构建基础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形成基本的创造能力。教育质量应该是接受教育的全体学生的质量,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因为“每一个人( 无论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 都应当获益于旨在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这种受教育机会是超越民族、地域、性别、社会背景、家庭出身等界限的。
针对过去那种教育质量评价仅仅以成绩好的学生为标准的价值观,多元教育价值观下的初中教育质量评价更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公平”与“均衡”既是初中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初中教育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所谓的“弱势群体”,如学困生往往由于得不到学校中较好的教育资源,会导致产生“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坚持教育质量评价的全面性,不应把所谓的“弱势群体”排斥在初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之外,应该调整部分学校为了片面提高升学率,让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留级或辍学的现象。只有坚持初中教育质量评价关注全体学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质量评价的“公平”和“均衡”。实现初中教育质量评价关注全体学生,还应该坚持“底线合格”原则。所谓“底线是指水平、程度、价值等的最低合格标准”。底线合格是就初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而言的。现在,衡量初中教育质量的标准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内容,注重部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初中教育是第一次教育分流时期,部分学生要被分流到社会中去,中断系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初中教育,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文化知识、确定基本文化知识的底线,还必须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技能,确定基本技能的底线,作为未来的生存需要,确定生存水平的底线等等。关注全体学生表现是衡量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基本指标。
( 二) 多元教育价值观的初中教育质量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
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要求满足儿童的基本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作为有见识的决策,未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 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 和基本学习内容( 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 ”。而不仅仅是以学业至上、社会满意为价值判断,更是指向学生的最基本自身学习需要及未来发展,“既能使人们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使人们获得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顾明远通过分析中学发展历史发现,“当高中阶段的教育还没有普及以前,初中的任务是准备就业大于升学; 到高中阶段的教育得到普及后,初中的任务就变为单一地为升高中做准备,高中的任务就变为准备就业大于升学了”。由此可知,在高中教育日益普及的当下,升学成为绝大多数初中学生的选择,初中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应试教育愈来愈激烈。在相当程度上,初中教育成为一种旨在以“升学”为核心的人才教育。一般地讲,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两方面的功能价值,但归根结底,又体现在促进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人。这就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育,着眼于对初中学生具备的合格的基本素质的培养,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为“单向度的人”。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初中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教育,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打下必需的基础——基础知识的习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与完善。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不同。初中阶段基于其属性的特殊性,其教育目的也相应具有特殊性。着眼于学生表现,即全体学生、学生全面素质、学生的差异等方面都是衡量初中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为“质量是教育的核心,它决定了学生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和能否学好知识,还决定了各国教育的努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个人、社会和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初中教育应该照顾到全体学生多维素质发展,而不是仅仅一维素质的发展( 如单纯智育、成绩) ,应该关注初中阶段的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