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是引导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在参与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结论,这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知识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一直以来,在物理教学中大多教师都是按照实验操作流程引导学生实验,对实验目的不够重视,在实验中也缺少问题引导,从而影响了实验的有效性。为此,本文就结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就物理实验的有效性作简单分析。
一、激发实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学生总是懒洋洋的,无论是完成实验操作还是问题思考的参与度都不高,在实验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实验缺乏兴趣是主要因素。的确,在实验教学中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内部动机,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中,那就得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不仅要注重从生活现象引入实验,还要注重结合知识的内部结构来创设实验情境。如“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可先借助多媒体而呈现足球运动中守门员扑球、赛车和飞机起飞的图片,在引导学生观看的基础上以“图片中物体的加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而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从生活现象而过渡到物理实验中,直观而具有启发性。又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那么,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其表达式,思考物体在空中静止下落除了受重力影响外,还会受什么力的作用?如何减弱这些力对实验的影响?要计算减少的重力势能和增加的动能,是否还需要用天平测量重物的质量?在实验中是要先打开电源还是释放重物,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此,通过复习,让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探究而引入实验,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明确实验目的,促进实验目标达成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后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很多学生对实验目的并不明确,在实验中较为盲目,只是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对于实验结论也是采用背诵方式进行记忆。从教师在实验中的行为也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实验中并不注重强调实验目的,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实验操作过程上。其实,目的是活动的导向,缺乏实验目的指导,学生也就容易出现“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疑问,从而影响实验效果。在实验教学中,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一是要注重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验前进行思考。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既然要验证机械守恒定律,验证式是如何的?结合验证式分析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是不是实验中的重力势能变化量就一定等于动能的变化量,如果不等,哪一个变化量会更大,原因是什么?二是可以采用精讲的方式向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可直接告诉学生目的是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对其关系进行猜想,再以控制变量法组织学生展开实验。
三、加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要提高物理实验的有效性,实验过程中的引导是尤为关键的。在以往的.物理实验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如何完成实验的,是如何通过实验过程而获得结论的,实验中是否按流程进行操作等问题,实验过程太过于刻板。实验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完形的操作过程,在实验中加强问题引导,以问题促进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可更好地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结论,通过问题分析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绳子拉小车的力是不是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如果实验中将木板一端稍微垫高一些让小车匀速下滑,此时小车的合外力是多大?绳子的拉力和砝码的重量是否相等,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砝码的重力可以近似于绳子的拉力?如何平衡摩擦力?以问题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活动而展开交流,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每个实验步骤的目的。同时,在对实验数据分析时,也要注重以问题作为引导,如对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研究,为什么要描绘a-1/m的图像而不描绘a-m的图像?以此问题而引导学生交流,从而更好地明确检查图线是不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的方法。
四、注重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并非“我说你做”的关系,而是互动关系,无论是对问题的探究,还是对操作的反馈都蕴含着师生间的互动。在以往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指令”方式让学生完成实验,然后再把结论告诉学生。如此,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突出,实验效果受到影响。首先,在实验中,针对问题的讨论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如上述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研究中对a-1/m的图像的讨论中就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向学生明确要检验a与m成反比实际就是a与1/m成正比,那么,以1/m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后,根据a-1/m的图像就可检验其是否是过原点的直线。其次,在总结实验结论时,要注重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