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方法声乐教学的论文

2020-06-17实用文

  一、声乐教学中的呼吸方法

  (一)歌唱艺术中吸气与呼气的生理学分析

  呼吸是保持人体生理活动的自然活动,是人发声的源泉与动力。“艺术来源于气息”,这是美声唱法的核心。我国古代的声乐发展思想中就这样描述到:声源于气的根本,歌唱者必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气。此外还强调到,声由气发,有气则有声,无气则无声。这也再次表明了气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呼吸即是气,它对歌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声乐基础教学要始终强调学生呼吸技巧的学习锻炼。由于人体生理器官的分布,吸气肌肉群随着其他肌肉活动而活动,胸部挺起,胃及腰部逐渐放松下沉,肋骨逐渐向背部张开,喉管张开,仿佛有迷人的花香侵入人的身体,歌唱者将气吸收腹腔。以上讲述到的吸气方法很适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腹腔,让腹腔肌肉群保持放松状态,小腹由松变鼓,气息很好的调动起来。如此,学生呼吸更加的主动积极,气息也培育的更好。当然,特别要求注意的是:上述活动完整正确的做出来,有部分学生会理解错吸气的要点,将吸气自然的腹腔扩张理解成有意的腰部肌肉扩张,如此,不仅气没有吸进去还让腰部的肌肉变的很累很僵硬。呼气肌肉群同样随着人体其他部位的肌肉活动而活动,呼气的过程要求始终保持肌肉组的紧张状态,让腰部肌肉呈现出向外扩张的'现象,收缩腹部,用力将气息向上推动,想成气流柱。这种的呼气方式和生活中人们的叹气基本相似,通过声带的有效作用,形成声音,声音进入腔体肌肉群组,让气息发出的声音有条理性、可控制和柔和性。歌唱者歌唱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吸气和呼气活动让气息连起来,形成准确的声音,再根据歌曲的情感需要,调整气息的表达,展现富有情感意境的声音,歌唱完美地进行,歌唱者感情演绎也更加突出。

  (二)歌唱艺术中呼吸训练方法

  胸式呼吸法:这一呼吸方法源于18、19世纪的欧洲国家,它也是国内20世纪30年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呼吸方法,属于自然呼吸法。主要的原理介绍是,依靠胸腔控制呼吸,呼吸的深浅不一导致气息的容量不一,会造成喉管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声音苍白无力现象,不能充分地发挥喉管的作用,影响音区与气息的统一。所以,不能很好地为歌唱者提供呼吸帮助。腹式呼吸法:这一呼吸方法主要是通过胸廓扩张实现的呼吸。但是这种呼吸方法有自身的缺点,它不能很好地将气息平稳的上升到喉管部位,尽管可以让人吸气更深,但是缺少胸腔的辅助作用,所以所发出的声音比较沉闷,缺乏灵动性,不适合演唱对声音强弱要求很大的场合。这一呼吸方法在现实中的运用也不是很常见。胸腹式呼吸法:这一呼吸方法很好地结合了以上两种呼吸方法,它让歌唱者能够更好地控制气息,基于人体生理肌肉群的有效活动,让气息保持稳定平和。所以这一呼吸方法非常有效,是目前我们常用的呼吸方法。背式呼吸法:这一呼吸方法指的是使用人体背部肌肉群的呼吸方法。人体的背部拥有较为强壮的肌肉力量,可以提供呼吸帮助。歌唱者能够记住背部肌肉的呼吸方法减轻歌唱过程中其他部位肌肉长期活动的疲劳状态,有效改善呼吸节奏。人体背部的肌肉一般保持直立状态,呼吸时不会发生腹部扭曲变形。主动的背部肌肉呼吸可以帮助扩张骨架,同时它和其他肌肉群形成一定的力的平衡,有效放松胸腹肌肉,让歌唱者的整体生理机能区域平衡。

  二、歌唱艺术中呼吸的重要性分析

  (一)歌唱源于呼吸

  呼吸是人体本能的生理活动,它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歌唱同样如此,它要求人体多个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呼吸是其中的基础部分。歌唱当中的呼吸和人体自然呼吸有一致性,当然因为歌唱有别于一般的生理活动需要它是有一定的技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呼吸技巧是所有歌唱者必须学会的技能。有关于歌唱中呼吸的作用首先可以说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动力源泉。国内外的众多歌唱家多作出了表率,歌唱源于呼吸。举例如:帕瓦罗蒂曾经说道:没有良好的呼吸技巧,便没有优美动听的声音,错误的呼吸技巧甚至破坏嗓音。如此,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呼吸一方面是歌唱的基础,另一方面还是生理活动的有效支撑。生动优美的歌声是由灵活运用的呼吸发出来的,它是对生理呼吸活动的升华。

  (二)呼吸对歌唱过程当中发声及吐字的影响

  吐字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歌唱,它已经被作为评定歌唱好坏的重要因素。究其呼吸对歌唱的影响点还在于歌唱过程中的吐字。歌唱中吐字就需要气息的支撑,气息又和呼吸紧密联系,气息的有效控制转换直接影响了吐字,吐字是否清晰、是否准确。

【呼吸方法声乐教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1.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

2.关于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论文

3.小学声乐教学论文

4.大学声乐教学论文

5.声乐教学信息技术论文

6.声乐教学论文

7.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声乐曲目拓展论文

8.高职声乐教学中声乐曲目选择与拓展论文

上一篇: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研究的论文下一篇:歌剧排演对声乐教学的帮助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