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派”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对文字文本的精读,深刻理解文本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
阅读文章需要细读,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此法,如孔子的“韦编三绝”,汉唐的经学家注释经传,明清的评点家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文字智慧等无不是对“文本细读”的具体应用。
文本细读被当作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文本的细处着手,深入文本内部,在细节之处发掘文本的内在意蕴,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
一、关注行文结构
文本细读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对阅读理解题,从细处着手进行分析解答。
学生对行文结构的关注即是从总体着手,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对于文本细读来说关注行文结构具有粗中有细的特点,然而细节又能统领总体。
对于文章行文结构的关注就是在学生细读文本之后对文章进行总体感知。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阅读理解题或者讲授课文文本时,可以先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三遍以上的细读,仔细研究文本的行文结构,并把握其特点。
例如,在《邂逅霍金》的讲解过程中,细读文本后,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而展开。
第一部分是邂逅霍金之前,主人公“我”心怀敬畏,并且很崇拜霍金;第二部分则是主人公“我”与霍金的“邂逅”过程,主人公“我”被霍金坚韧的精神以及他心态平和的态度所感动;第三部分,在邂逅霍金后,主人公“我”对霍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产生了深刻思考,并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
诸如此类,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了解文章的“总—分”“并列”等结构,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等等。
二、关注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中阅读理解题目的重点之一。
表现手法,是一种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利用一些行文措辞,多为作者表达一种意境或者情感服务。
表现手法具体包括:烘托、对比、联想、托物言志、咏物抒怀以及叙事抒情等。
教师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过程中关注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大家之法”,欣赏作者的`语言巧妙之处,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典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能力。
如在学习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时,细读文本之后我们会发现,作者描绘了一个清幽、恬静、自在安逸的边城世界,与城市的钢铁水泥森林、喧嚣、嘈杂形成鲜明的对比,“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与生活在城市的人的冷漠、麻木、自私、虚伪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此之外,沈从文在文中对人物的刻画,也不是平常所使用的外貌描写和肖像描写。
沈从文对主人公“翠翠”没有采用传统人物刻画的方式,而是让她置身于大自然中,使她的形象与边城的美好风光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身上所特有的自然美。
从这一点上来说,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对表现手法的关注不仅可以把握作者语言的组织方式,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关注语言特点
不同作家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即使是出自同一作家笔下的文章,也会有不同的题材或者思想感情,产生语言风格的不同特点。
不同的文章,语言上各具特色,有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有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有的语言凝练含蓄、情理相谐、意境深广,有的语言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教师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关注语言特点,有助于学生欣赏文字之美,感受音律美、整饬美以及参差美等不同的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感受语言的特点,也能让学生体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的语言十分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全词114字,形象地将一幅北国风光图展现出来,并结合历史人物,抒发了作者的抱负。
诗人首先登高“望”远,利用“望”字,为下文的景物描写做铺垫。
作者看“雪霁之后、红日高照”之美景,表达了作者欣赏美景的愉悦,又能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千里”与“万里”采用互文的方式,既能展现祖国的疆土辽阔,又能反映出作者的胸怀宽广。
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形象地展现了气势恢宏的场面,更表达了作者的胸怀与志向之远大。
综上所述,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应该从几个要点出发,即对行文结构的关注、对表现手法的关注以及对语言特点的关注。
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学生而言,可以提高人文修养以及审美素养;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对美丽语言的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更是对文本细读的体验过程。
作者:王斌 单位:甘肃省迭部县高级中学
【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运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