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为主体、以教为主导的特殊认识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归宿。
一、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绪言课教学,激发学生的暂时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言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开端,应当下力气上好绪言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绪言满足学生好奇心有两条途径:一是教师生动且有说服力的讲述与录像介绍一些耳边的化学、生活中的化学、化工生产、世界与中国的科技成就等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意识到要想立足于当今社会成为跨世纪的人才就必须学习化学。二是用镁带燃烧时耀眼的白光和铜绿受热后颜色由绿变黑这两个实验的特殊现象和事实,激起学生的暂时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好第一次实验,指导好第一次练习作业等,使学生在心目中切实感受到化学这门学科不仅有用,还有趣。
2.巧妙设疑,启迪学生的思维
兴趣激发思维,思维又从疑问开始。教学中要围绕传授的知识,巧妙设疑,让学生带有一种高涨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会从另一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碳酸和碳酸盐”内容时,讲台上放着四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让四个学生分别向试管中吹气,一会儿石灰水变浑浊,继续吹气,浑浊的石灰水变澄清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神秘的现象呢?这些奇特的现象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知道其中的奥秘。在学生兴趣盎然时讲授:
Ca(OH)2+CO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
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加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素材
许多化学实验神奇有趣,不但可以给学生以直观感,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钻研业务,认真做好实验,并且要不断改进一些实验,使实验现象更直观,便于观察,易于理解。若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并让学生参与操作,学生的兴趣则会更浓。例如,在讲授“CO的还原性”时,教师拿着一个集满CO锥形瓶(瓶内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无变化[说明CO不与Ca(OH)2反应],然后让一学生加热事先准备好的钢丝螺旋状一端(钢丝另一端固定在橡皮塞上),加热后看到钢丝表面由光亮的红色变为黑色,过一会儿,将凉的钢丝插入锥形瓶中,钢丝表面无变化,石灰水仍然澄清;这时教师提问:是CuO与CO不反应吗?接着再让学生加热另一钢丝,变黑后迅速插入锥形瓶中,这时钢丝表面恢复了光亮的红色,振荡锥形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只有在加热条件下CuO与CO才反应)。此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惊奇之余急切想知道为什么,这时解释原因,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因为有的药品有毒性,有的药品有腐蚀性,有的实验会发生爆炸,所以,一些学生刚接触实验时,对实验操作有畏惧心理,拿着浓硫酸手就发抖;点燃气体时,人离得远远的,手伸得长长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要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加强化学实验操作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实验技巧显著提高,并认识到只要胆大心细,实验就不会出事故。不少学生已不满足于仅完成教师指导的实验,教材上没有的他们要增作,教材上安排的但成功率不高的实验他们想改进。例如,学生动手做教材中“氧化铜和木炭在高温下生成铜和二氧化铜”实验,起初效果不理想,经过多次探索,终于找到了的原因,是由于氧化铜和炭粉的比例不当,实验成功了,学生兴奋不已,欲作更多的探索性实验。
三、通过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材中设置了12个家庭小实验,这些实验内容贴近生活,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适时进行家庭小实验,能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化学概念。例如,学完绪言,布置学生做“观察蜡烛燃烧”、“铜热而变黑”、“土块粉碎”等家庭小实验,让学生细心比较变化前后的物质性质,比较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并作好记录。由于观察的细致,又是学生自己进行的实验,现象鲜明,进一步深化了课堂上建立起来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不同现象。
2.适时进行家庭小实验,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法”内容后,布置用玻璃杯、食醋及一些含碳酸根的化合物来做“CO2的制取及检验”的家庭小实验。总结学生实验,发现他们收集的含碳酸根的物质很丰富,有大理石、石灰石、蛋壳、水垢等;总结其检验方法也有两种:一是点燃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熄灭;二是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在瓶口,变浑浊。 家庭小实验作为课外活动和化学实验的一部分,在某些方面有着其他实验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家庭小实验,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认识领域的内容,锻炼了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化学发展史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化学发展史,增加课堂学习兴趣
(1)在课堂教学中适量引入一些化学史知识,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生动性,使学生掌握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并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是一门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但还是有些学生觉得平淡乏味,如果在课堂中引入元素的发现与制取的小片段或趣闻,增加新鲜感,学生从中不但领悟到人生意义,而且原本枯燥无味的一些化学性质知识又多一些活生生的含义,学生的知识掌握的也就更加牢固了。
(2)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史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攀登科学高峰时应该具备顽强的毅力,不仅要多观察、多实验,勤思好问,发现问题,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最后认真谨慎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这些科学态度的'过程也是化学教学中的德育过程。例如,在学习“氟的性质”内容时,可以简要讲一下氟的制取经历,氟的制取史上悲壮的一页,仍有许多化学家不避艰难,冒着生命危险不断努力。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凭着他对科学的热忱,从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药店学徒而成为一名化学家,不断总结教训,最终成功制得最活泼的游离态元素氟,获得诺贝尔奖,剧毒的氟气使他病逝于次年。在这段化学史里,学生不仅对氟及氟化氢的剧毒性印象深刻,还体会到莫瓦桑的勇气、毅力和追求科学的态度。
2.结合生活问题,培养课堂学习兴趣
(1)提出生活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来源于实践,再把理论应用于解释具体问题,使理论和实践做到有机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来揭示自然现象的奥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利用化学知识解释蒸锅水为什么不能喝,衣服上的油渍为什么用汽油能洗掉而水不能,蒸馒头时为什么要放碱等日常生活知识,让学生感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有趣,化学有用,激发其自觉的学习兴趣。
(2)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例如,遇到红黑墨水或油脂滴到衣服上怎样除掉?水壶里的水垢怎样除掉?怎样解释烧鱼时既要放醋又要放酒会产生香味?怎样预防铁器生锈?锈了怎么办等。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翻阅资料、查找原因、亲自实践,最后解决生活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处理能力。
总之,化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和巩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研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教育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