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学会有意识的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状态,对于大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智力、改善思维、提高创造力、适应社会有着基础作用。
2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2.1环境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
在校大学生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在学习方面的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不少学生在中学成绩很好,进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不能在学习上强人一等,失去了学习的优越感;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与原来中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与学习现实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等;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不了解,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由此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与痛苦之中,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强迫、焦虑、郁闷、孤独、失眠等适应不良,以致影响到学习。
2.2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心理调适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一般会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一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负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二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真实情感;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消极情绪颓废。而大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朋友圈进入新的人际圈,远离家庭的呵护开始独自的寝室生活,这些变化都使大学生们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他们处于心理纠结之中,导致多种心理不适应接踵而来。
2.3情感挫折导致心理失落
大学生时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恋爱季节,大学生活又为男女学生广泛接触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学恋爱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于婚姻与恋爱缺少正确的认识,往往是盲目寻求感情寄托或认为上大学没有谈过恋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致使部分学生交友不慎而受到身心损害,或在交友失败后情绪低落而影响到学习与生活。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因失恋而悲观、堕落等等。
2.4就业压力带来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增多;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形势低迷使就业岗位减少,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一些不公平现象,比如在就业当中托关系走后门,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就业或找不到满意工作,更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忧虑,产生沮丧情绪,许多不良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3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既艰苦又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具体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如果充满高尚校风、丰富多彩文体活动,有着良好教学秩序、宽敞教室、卫生清洁食堂、温馨舒适宿舍等,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因此,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且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也是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积极运用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传播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3.2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推广专、兼职咨询员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应定期定点地给大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备案;针对学生共同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举办系列讲座,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卫生协会等社团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和宣传阵地开展心理教育宣传等,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异常倾向,努力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能倾吐心声、发泄情绪的场所,从而有利于矫正大学生中可能有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障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防患于未然。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措施基础上,高校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建立预警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组织结构,以便采取措施,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发生的不良后果。
3.3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沟通网络
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沟通组织网络,即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指导下,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早发现,及时有针对性解决,促进大学生学习及培养健康的身心。同时,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配置。这样做既可以使学校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及时、全面地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沟通网络内对档案库的资料进行查阅而自我检查和评价。
3.4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和各学科教育的融合
首先应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思想性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次,可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特别要注意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而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认识指导着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当然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也会有助于思想品德实践的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
3.5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发挥人格表率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充分注意教师及学校员工的人格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的情绪、兴趣、情感、态度等心理状况与教师的表现紧密相关,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产生暗示、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恪守师德,为人师表,切忌以消极的心态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辅导员等学校员工的心理修养,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及辅导员等学校员工开设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简谈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简谈玩初中议论文
3.人生简谈初中作文
4.诗经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