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惊叹德国产品的精细和品质,盛赞“德国制造”的质量,而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为了探究德国职业教育的奥秘,笔者与来自全国各地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24位一线骨干教师,来到德国黑森州一个名叫大盖劳(Groβ-Gerau)的美丽小镇进行学习培训。大盖劳小镇上有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我们将以学生的身份在这所学校开展学习,体会德国的职业教育。
学生管理的松与严
到达大盖劳小镇的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一栋建筑物前。翻译人员对我们说,这里就是我们即将开展学习培训的学校。虽然说这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却没有校门,教学楼前面的路边有几根一字排开的彩色铁柱子,仔细看,路旁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串德文,这是学校的名字。教学楼旁边是三五成群的学生,有的在抽烟,有的在聊天,偶尔有几个学生拥抱在一起,像是久别重逢。这些学生打扮时髦,将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有的男生还戴着耳环和精巧的鼻环。教学楼大门打开了,穿过一个玻璃门,径直进入教学楼,笔者发现,这里的地板和墙壁都十分干净。
几天学习下来,笔者对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管理有了大致的印象:校园是敞开的,没有围墙,没有保安,没有防盗网,但每一栋教学楼的大门都紧锁着,教学楼里的每一个教室,甚至卫生间都上了锁,教师不来开门,学生只能在外面等,教师离开教室的同时也会把门给锁上,这样一来,桌椅和实训设备被学生无故损坏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学校对教学楼的管理十分严格,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抽烟。我们一行人中有个老烟民,一次下课后,他独立走出教室,来到走廊尽头,习惯性地点燃一根烟。谁料一根烟还没抽完,翻译人员的电话就来了,提醒他不能在教学楼里的任何一个地方抽烟!原来,一个德国学生看见他抽烟,打电话告到学校教学秘书那儿去了。
在国内,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仪容仪表的管理方面想尽了办法,即便如此,也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德国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既松又严,松与严之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在个性与自由之间拿捏有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双元制”职业教育
位于大盖劳小镇的这所职业技术学校实施“二元制”职业教育,全校近3 000名学生,教职工人数总共不到200人,这种师生比例的格局与国内的职业技术学校一样。据了解,这所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是12至20人,而国内职业技术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人数是40至60人,每个教师的课时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经过深入了解后得知,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上课,还要到教育企业进行实习。比如,一个班级共有20名学生,他们可能来自于18个不同的企业。
为什么说这些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企业呢?原来,德国学生中学毕业后,愿意上大学的可以直接报读大学,愿意上职业技术学校的可以直接到企业申请工作,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企业每个月支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当然,这些学生必须一边工作一边在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比如:一年级学生每周在企业跟班实习两天,在校学习3天;二年级学生每周在企业跟班实习3天,在校学习两天;三年级学生每周在企业跟班实习4天,在校学习1天。学生毕业时可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在该企业工作的'资格。这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教育模式,就是“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是德国独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制度。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有两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在学校是学生。学生有两个学习场所:一个是企业,一个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费用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从表面上看,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二者相互分离,但从学生个体而言,则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后就能够实现无缝对接上岗。因为学生的实习培训是在工作现场进行,真刀真枪地进行操作训练,对工作环境十分熟悉,掌握着一定的工作规范,所以毕业时能够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双元制”是德国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近年来也被国内的一些学校借鉴。但是,完全照搬“双元制”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是在学校进行,由于实训条件有限,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同步进行,大部分实训操作是仿真模拟训练或现场参观实习。学生毕业后虽然持有职业技能证书,但是离无缝对接上岗还存在距离。有鉴于此,有的学校采用“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一方面,企业参与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避免了培养目标脱离实际,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企业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还能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元制”职业教育在国内水土不服,笔者认为是受到了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因为人们普遍对职业技术从业人员存在偏见。为更深入了解“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我们考察了西门子公司、奔驰汽车装配厂等,还参观了他们的教育企业,如PBA、BZL等。笔者发现,在德国企业,企业会将技术专家的简介和他们的技术革新产品或设备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技术工人地位之高,非同一般。而在国内,技术工人的身份地位是不被人们看好的,目前,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观念。
“行动导向教学”
在学习培训期间,我们以学生的身份体验了“行动教学法”。有一个项目是“自动控制百叶窗的制作安装”,教师要求我们3人一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这个项目。以我们具备的专业水平以及掌握的技能,完成这个项目一点问题也没有。在操作前,我们做了具体分工:设计图纸、设计自动化控制的程序、选择和检测制作百叶窗的器材,最后通力合作进行组装和调试。“行动导向教学”的6个步骤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反馈。在完成了前面4个步骤后,我们静静地等待老师的检查和反馈。检查时,各个小组先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德国教师开始提问:你们这个作品的成本是多少?向客户的报价是多少?你们选用的控制方式是由谁决定的?跟客户沟通了吗?客户满意吗?一连串的问题把我们问得哑口无言。
在我们的思维里,这些问题不重要。成本多少?学生以后工作了,去商店买材料就知道了;控制的方式当然是由我们决定了;客户在哪里?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不就有客户了嘛!对于这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工作以后自然会懂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会控制程序的设计、器材的检测以及百叶窗的组装步骤和工艺。
但是,德国教师不这么认为,他们十分重视完成一项工作的细节及过程,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目前,国内很多职业技术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以上问题,甚至将这种忽略美其名曰“善于抓住教学重点”。仔细想想,我们的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想过这些问题的,这会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了几年之后,仍然掌握不了所需的技能,在毕业后参加工作时感到手足无措。
“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为了今后的“行动”而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生从行动开始,到学会行动结束,以技能教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
学生的动与静
在德国的第三天早晨,笔者发现小镇上德国汽车的噪音很大,受好奇心驱使,特意到小镇上转了一圈,因为正值周末,街道显得十分安静。原来,汽车噪音那么大,不是汽车的问题,而是街道太安静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对动与静的理解和体验也越来越深刻。在德国的商店里、火车上,人们说话总是轻声细语,学生在学校里、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不提问,学生会安静地坐着学习,教师讲课时的声音也并不十分洪亮,刚开始我们很不习惯。国内的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讲课声音小还得配戴一个“小蜜蜂”扩音器,否则根本盖不过学生的说话声。在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课堂上,笔者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耳根清净”。直到有一天,校园里举办的一场学生毕业狂欢带给笔者另一番惊喜。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校园里通过扩音机大声地唱歌,兴奋地跳舞,在毕业狂欢会上整蛊老师,哈哈大笑。平日里严肃认真、拘谨的德国教师也会参与狂欢活动,放松身心。
在位于波恩的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技术研究所参观时,德国一位教师说:“比尔·盖茨不可能在德国出现,因为比尔·盖茨就是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地下室起步的,而德国是不允许作坊设在没有窗户的地下室,所以德国不会有比尔·盖茨。我们每进行一项改革都很艰难,我们很保守。”其实,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他们的改革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并且形成了“双元制”这种卓越有效的职业教育制度。虽然德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多优点,但由于体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只能借鉴他们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探索合作育人、开放育人的路径,让“崇尚一技之长”的理念成为社会风尚,这才是国内职业教育的春天。
【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启示论文】相关文章:
7.职业教育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