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

2020-06-20实用文

  摘要: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带动我国高职院校从建议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出台、开发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构建协会主导的评价体系,以及打造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等多个方面开展实践与改革。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高职;改革;启示

  在职业教育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享有很高声誉,它不仅有效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与腾飞,而且积累了职业教育的宝贵经验,在全球得到认可与推广。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阶段,急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国内高职教育的办学体制与机制、教育教学理念与做法、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行业企业对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概念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德文词是“Dualsystem”,是企业与职业学校“双元”为德国年轻人提供职业能力培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职业教育模式。作为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在职业学校里接受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在企业和在学校的时间比约为7:3,双元制的显著特点是整合了企业与学校的资源与优势,开发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课程,利用行业协会等第三方评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专业技术工人的需要。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一是两个培训主体———企业与职业学校。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标准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及职业经验,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职业学校主要传授与培训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校企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双元制”学生的教育任务。二是受训者的两种身份———学徒与学生。在“双元制”体系中,受训的学生与培训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培训合同,学生为企业学徒身份;同时这些学徒在与企业合作的职业学校就读,又是学生身份,接受12年义务教育中的后三年教育。三是两种管理体系———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联邦政府管辖,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进行;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各州的文教部分管,按照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时间安排等组织教学。四是两类课程———实训课与理论课。企业承担实训课教学,在教学实训车间岗位上进行;职业学校负责理论课教学.在理论教室和实训演示车间进行。五是两类师资———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在企业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师资称为实训教师,实训教师是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企业师傅或技术员,要求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符合《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在职业学校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师资称为理论教师,他们必须接受4年的专业学习并通过国家考试,两年的示范学习且经过一定的实习期。六是两类主要经费来源——企业和国家。企业负担培训中心建设、学徒津贴和实训教师工资,没有自己培训中心的小型企业,需承担学徒在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费用;职业学校的经费则由国家和州政府承担。七是两类考试———技能考试与资格考试。“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两类证书,技能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考试由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包括第二学年结束前的中间考试和3年或3年半培训结束前的结业考试,两类考试通过后方可获得相应证书。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条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双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在整体培养目标上是合二为一的,但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又是一分为二,表现出明显的双元属性。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两者的条件和优势,使学生既能在实际工作氛围中获取实践经验,锻炼各种职业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又能在学校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从而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双元制之所以能顺利实施,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十九世纪,德国就有法令规定职业学校入学条件、学校义务、师资培训、工种的学科设置、具体的培训方法等,随后又不断出台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典型代表是德国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的考试内容、教育框架、教学计划、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教育期限、教育职业名称等,同时也对职业教育层次递进的等级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大大提高了德国职业教育的质量。此后,德国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学徒训练的法律法规,如《企业基本章程法》、《手工业条例》、《劳动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关于工商业协会权利的暂行规定》等[2]。这些政策法规有效制约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力支持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参与技术人才的培养的积极性,较好地解决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难、就业难、工作质量欠缺等诸多问题,保障了“产学结合,工学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作为支撑

  在“双元制”体制下,课程体系按学年可分为职业基础教育年与专业专长培训年,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培训侧重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内容侧重于打好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涉及面较广;专业专长培训年以深化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培训内容突出高、精、尖特点。课程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文化课、专业课及实训课,课程不过分追求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文化课和专业课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训课培养专业技术技能[3]。教学内容设置主要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岗位专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将实际工作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培训项目的设计由简单到复杂,课程资源以适合企业生产要求和实用性强的原则进行开发,职业教育中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年轻人一旦取得双元制学生资格后就进入到企业实习,并与学校的`学习交替进行,第一年每周在校学习2天,在企业实训3天;第二、三年,学生在企业的实训时间加长,每周只需在校学习1天,在企业实训4天。大量的实践操作,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岗位技能,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

  (三)坚实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作为基础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支柱是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学校与企业有效地沟通与合作,培养目标才能被准确地确立,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实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聚集了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多方力量,政府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和协会出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德国只有少数大企业有能力建立自己内部的培训中心,为本企业培养人才,而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并不具备培训条件但又需要不断补充技术技能人才,跨企业培训中心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它由行业协会牵头,多家企业及政府共同出资建立,其布局模仿生产真实场景,体现教学做一体化,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德国联邦政府及州教育部门十分重视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尤其是其功能的发挥,对于场地大小、数量多少、设备是否先进等并不是很看重,有时也用职业学校的教学车间做跨企业培训。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内容可超越某一家企业的专业范围,并不用担心对企业生产造成影响,教学内容完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受训者可直观学习企业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方法[4]。

  (四)完备的行业协会考评体系作为保证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行业协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商业协会(IHK)和手工业协会(HWK)是典型代表。在已颁布的《行业协会法》中,行业协会要负责对企业内部培训中心或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资格进行认证,包括教学场地、师资和培训设备是符否合培训要求;对整个培训教学过程进行监管,不允许把双元制学生直接放在岗位上生产劳动;同时协会还要负责成立由职业学校教师、企业领导与职工等代表组成的考试委员会,确认考官资质,在国家的统一时间内组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按统一标准进行评分,考试合格者获得职业资格证书[5]。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评体系严格而完备,除了行业协会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外,还有学校结业考试、企业结业考试,学校组织组织基础理论课程的考试,企业负责考核与评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实习情况。严格规范的考试,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确保了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职业能力,能够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由于考评体系的严谨和公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证书在德国以及欧盟中一些国家得到普遍认同和通用。

  (五)优秀的双元双师教师队伍作为根基

  “双元双师”师资队伍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一大特点,其中“双元”是指一支专职教师队伍与一支兼职教师队伍[6]。专职教师多数来自于技术学院,也有来自综合大学,大学毕业后到职业教育机构或师范院校学习教育学理论,然后需要通过两次国家考试,第一次考试是鉴定教师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后进入预备教师期,两年后再进行企业实习一年;第二次考试是验证教师经验与能力,两次统一考试通过后方可获得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7]。德国人认为要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教师要有高超的理论水平和精湛的技能水平,是名符其实的“双师”。兼职教师是有经验的工程师或一线管理人员,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资格,他们先后接受过职业教育,工作3-5年后工长学校培训1年半左右,所以他们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兼职教师,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每周学习不少于一学时,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分别参加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保证了兼职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特点的研究论文下一篇: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