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创业论文(2)

2020-06-20实用文

  择业创业论文2

  高职学生就业、择业与创业相关意识及其对应教育的分析

  【摘要】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观念如何,当是大学就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是否切合高职学生实际,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走进来与走出去。本文在对高职学生就业观念抽样调查统计的基础上,从创业、择业与就业三个不同层面分析了与高职学生相关的就业意识,强调指出就业与择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业教育应以实现稳定的就业为追求目标。由此出发,指出了高校新生就业教育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就业教育 创业 择业 就业 观念分析

一、前言

  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引导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于大学生在校学习与今后走向社会,无疑具有现实的意义。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最低端,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生产第一线,一般情况下,毕业学生与事业单位、公务员、教育科研单位无涉。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尤为重要,这一问题的解决对高职学生走进校门与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都有着重要影响。

二、就业教育

  (1)现行高校的就业教育。现行的就业观念教育,分为两个层面展开,即择业与创业。择:选择、寻找、决定,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主动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创:开辟、创新、拓展,指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择业与创业往往相互联系,现行教材认为:择业是创业的基础,创业又是择业的内在要求。

  (2)就业教育的三个层面。我们认为,就业教育仅有上述两个层面是不够的,并不能完全切合我国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的实际。就业教育应在就业、择业与创业三个层面展开,而且重点应放在第一与第二个层面,即就业观念的教育上。所谓就业,我们的理解是: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具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它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也是公民对社会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对高职学生而言,就业首先是毕业之后有一份正当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相对不错的收入,养活自己,帮助家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进而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

  (3)就业与择业的区别与联系。就业与择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业是状态,择业指过程,从全社会宏观层面来说,就业状态应长期稳定,择业过程应短期活跃,应通过短期的活跃达到长期的稳定。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现充分的、相对稳定的就业,当是就业教育所追求的目的,而择业,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过程一种手段。

三、高职新生就业观念调查与统计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对就业、择业与创业的认识,应是我们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为此,我们在2011——2012教学年度,利用教学之便,就此作了相应调查。

  (1)调查对象。重庆工商职业学院2011级11个教学班。

  (2)调查方式。我们以学生作业的方式进行这一调查。由于调查以不公开的方式进行,学生在不察觉中通过回答相关问卷完成本课题的相关调查,这就使得调查的数据具有相当的真实性,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的就业择业与创业的意识。从调查形式来看,既有封闭式问卷调查,也有开放式问卷调查。

  (3)调查统计结果。

  调查统计结果1

  调查题目:在创业问题上,你认为大学生正确的选择应是

  调查统计结果2

  调查题目:你是如何理解就业、择业与创业的?

  参加回答学生总数 未作回答学生人数 只答择业与创业学生人数 三个问题均作回答学生人数

  377 36 275 66

四、调查统计结果的认定

  (1)调查统计结果1的认定。调查统计结果1表明,入校新生对创业问题已有自己的基本认识。四个选项中,第一、三选项的零结果,说明入校新生对创业已具有正确的观念,既不认为大学生都应创业,也不认为大学生不能创业。这一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学生们对选项四的认同高度一致,说明年轻人心中有热血,对自己的前程与事业有追求有期盼,愿意根据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决定是否创业。但对选项二大多数学生未予认同,这既在我们意料之中,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它表明才入校的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不全面,也表明我们的就业教育还有值得改进之处。

  (2)调查统计结果2的认定。调查统计结果2表明大多数才入校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还不全面。十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此问题未作回答,是因为他们在教材上找不到相应的答案,教材上没有对就业问题的表述,也即学生们还不清楚就业、择业与创业的关系,特别是不清楚就业与择业的关系。绝大多数学生沿袭教材择业与创业的提法,以教材上的择业与创业的有关观点作为回答。这种回答其实也不清楚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另有少部分学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具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就业为民生之本;就业难,择业难,创业更难;就业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这些回答也未从实质上认识到就业与择业、创业的联系。

五、就业、择业、创业相关意识及其相应教育的分析

  (一)创业意识与创业教育的分析

  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在讲到创业教育时,不仅应讲创业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讲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还应讲清楚创业的风险性,讲清楚创业应是走向社会后的行动而不应是走出校门时的行动。创业需要理性的决策,需要的是拼搏的韧性,而不仅仅是血气方刚的闯劲,更不是为了明天的成功,先在今天为自己找一个失败的母亲。对个人而言,创业是一种风险投资,需要对社会的了解,对市场的了解,对他人的了解,对自己的了解,而这些了解都只能来自社会实践来自工作实践。对才出校门初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了解这一切显然不现实。当然不排除有少数学生的确对此有了解,而且了解得也比较清楚,但那也只能说明只有少数学生具备了创业的主观条件。创业是诸多因素的综合,需要创业者对生产工艺、经营流程的熟练掌握,对成本的切实掌控,而这一切都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的弱项。以自己的弱项去商海中竞争与拼搏,如打无把握之仗,胜算的概率自然不大。其实,就个人而言,大多数人不适合风险投资;就全社会而言,人人涉足风险投资既不可取也无必要。这就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不适宜创业,也没必要自主创业。就创业教育来说,具备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固然重要,具有敢于创业的勇气也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创业的能力,也即如何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综合素质最高的群体,从全社会角度看他们理应成为创业的主体,特别在高新技术方面,自主创业更是他们实现人身价值、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但这一步的最佳切入点不应是走出校门时,而应是融入社会后。就业教育应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是今后可走之路,不应是毕业时非走之路,而且也只有少数学生应当走适宜走这一条路。

  (二)择业意识与择业教育的分析

  (1)择业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只谈择业有局限性。就业才是目的,择业只是过程与手段。择业只能推进就业,而不能妨碍就业。那种以还没找到理想的工作为由,在家啃老,游荡社会,频繁跳槽,使个人长时间处于择业过程之中,其实是借择业之名,放纵自己,逃避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应负的责任。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平民化,大学生已非炙手可热的强势群体,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才出校门的大学生更多的是需要找工作而非选工作。择业强调的是根据主客观条件选工作,通过择业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但是,就业市场是双向选择而非单向选择,大学生要选工作,用人单位也要选大学生。最终的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必然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只能接受一份工作。

  (2)择业的有限性。择业是必须的,它是学生个人追求前程的权利,但择业也得有一个限度,即心理限度与时间限度。心理限度就是择业需量力而行,不能高不成低不就;时间限度就是择业得适可而止,不要让青春在选择的过程中无谓耗费。不论何种原因,高职学生毕业后未及时就业,对自己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几年下来,择而未定,与同届毕业生相比,无工作经历与工作经验,已经输在起跑线;与应届毕业生相比,无论年龄还是可塑性,都不占优势。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总体就业率为89.6%,即有大约57万人处于未就业状态。从宏观来说,这是对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微观来说,每一个未就业的大学生,对家庭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负担,更是心理上的负担。

  (三)就业意识与就业教育分析

  (1)就业教育应突出就业观念教育。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重点突出就业教育这一层面,即对学生灌输这样的就业观念:毕业后尽快工作,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切合自身的实际对职业进行再次选择,实现更好的就业;如有必要与可能,进而再创业。

  (2)就业与创业的联系。从创业层面来说,就业是创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创业需要资金、技术、经营能力、管理经验,需要对市场的了解,需要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业是创业的基础。

  (3)就业与择业的联系。从择业层面来说,就业也是择业的基础。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就业可解决大学生择业的主观认识主观选择问题,二是就业可通过工作实践积累经验增长能力,解决择业时双向选择中大学生的自身砝码问题。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自己能够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未入社会前,只有感性认识而无理性认识,其认识未必切合实际。只有通过工作实践,才能真正发现自己能够干什么适宜干什么,才能真正理性择业而不是凭兴趣择业。对高职学生来说,当他们走向社会时,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我想干什么,而是我能干什么,干什么适合我,社会需要我干什么,干什么于我有发展空间。这一系列问题,在校园里是得不到解决的,最终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而对他们来说,最好的社会实践就是工作,即就业。通过就业,在工作实践中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板又是什么,真正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理性地去择业,在新的层次上实现更好的就业。必须注意的是,兴趣与职业没有必然的联系,你感兴趣的未必就是你擅长的,对你而言未必就有发展前途。梦想进演艺圈的北漂青年数以万计,但真正能梦想成真的屈指可数。年轻人不能没有梦,但就业教育决不能鼓励年轻人做梦。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其实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才出校门的大学生,一无经验二无实际操作能力三无工作业绩,在博弈中并无优势可言,难以赢得自己满意的选择。只有工作之后,在职场中积累了经验,具备了实际操作能力,又有了相应的工作业绩,有了对本行业对自己的清楚认识,加重了自身的砝码,才真正具备了选择工作的能力与条件。

  通过择业实现就业固然好,但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个人的选择未必能如自己所愿,择而不定,即未实现就业,对毕业学生来说,接触实践,融入社会、增长才干无从着手,最终由于无相关经历相关经验相关能力,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会,不能真正择业。通过就业实现择业则更具现实性。由于已经就业,接触了实践融入了社会,经济上又能自立,这就在择业时多一份清醒多一份从容,能够从未来而不是眼前的角度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因此,此时的择业就是个人对未来的再次选择与寻求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4)就业教育的几个基本观点。对于就业教育,我们坚持这样几个基本观点:第一,养活自己是你天经地义之事。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综合素质最高的群体,走向社会时,没有任何理由养不活自己。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学生,在城市没有根基,更需要在毕业后尽快找到一份工作,把自己安定下来,减轻家里的负担,谋求自身的发展。第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学阶段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能力的储备,以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至于毕业之后是否一定从事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对专业的认识有一个宽窄的问题,我们提倡从宽的角度去认识专业对口,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其次,能力最重要,能力有了,转向是容易的。笔者当年的大学同学,而今完全坚持所学之专业者不及三分之一,没有从事所学专业者,在行政、经济、党务等领域都得到了各有千秋的发展。

六、小结

  大学的就业教育应包括三个层面:就业、择业、创业,其归宿点是就业。创业应以就业为基础,认识社会、认识市场、认识自我,择机而动。是否适合创业应成为走创业之路的先决条件。“择”而“就”与“就”而“择”都是实现充分就业与稳定就业的可行之路,通过择业实现就业应尽力争取,但择业不遂时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大学的就业教育应突出创业的风险性与时机性,突出择业的心理限度与时间限度,突出就业的必要性与基础性,强调通过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对工作选择的重要性。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择业论文下一篇:浅谈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分层培养机制的构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