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最基本的朗读要求,把握各类文章的朗读技巧
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有:第一,字正腔圆,声音要真实,不夸浮或飘动,其次,节奏要平稳的变化,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每个词之间的疏密度要恰到好处,最后,结合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掌握文章中的重音,进行适当的停顿,还要掌握其他的技巧进行朗读。同时对于各类文体的朗读要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朗读中国古典文学,语气要温柔、深沉,清晰而响亮,从而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揭示文章的涵义;朗读诗歌,要掌握好押韵及节奏,跌宕起伏的节奏通常是诗句的特征,这就要注重停顿、快进等;朗读散文要体现情感发展脉络,明确作品中流露的或激昂、或低沉、或明快、或舒缓的情感节奏等。
2、通过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朗读兴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知之者不如好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变色龙》,一个可笑、可悲、可怜的奥楚蔑洛夫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引发同学们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在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对于经典段落,要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在范读的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意,激荡在同学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再者初中生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范读得好,就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3、巧妙利用音乐等多种手段,营造气氛,引领学生入境
新课标中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的独特体验,就必然离不开朗读这个环节,叶圣陶先生认为,朗读与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一堂精彩灵动的语文课,必也离不开学生入情入境的琅琅书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除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步,我们还应该看到:情绪具有感染力,如见到月缺花残易触发感伤情绪。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相应的音乐,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似见其物,似闻其声,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闻"声"动情,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有人说,音乐是"美丽的画",是"流动的诗"。特别是对于初中年级的学生,他们情感饱满而易触发,想象力丰富。音乐反映的'画面和形象,与课文内容融为有机整体,他们的想象力即刻被调动,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能快速的进入情境,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例如,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在欣赏了星空的美丽景色后,我播放《星空》的钢琴曲,让学生跟着时而寂静时而跳跃如闪烁星空的钢琴曲试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情感,作者对天上街市的喜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他们读完后我设问:"如果你在如此繁多星星的天空下,看着这半明半昧的群星,你心里怎么想,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这样,在音乐声中,学生放飞自己思绪,似已伫立星天下,入情入境,争先描述自己"眼前"所见之景,抒发他们的喜爱向往之情。再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拨、范读,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在此情此境中进行朗读,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课堂将再不是枯燥的读书,而是学生带着美好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这样的课堂,怎会不享受?学生的朗读能力怎能不提高?总之,朗读就是要运用普通话,将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并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一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只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能坚定信心,正确应对朗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加以分析改进和完善,就一定能迎来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春天。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初探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