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它在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保持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在中国,诚信危机充斥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连高校都不能幸免。本文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入手,分析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探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问题;原因;对策
一、诚信的含义
诚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初始性的道德规范,它出现在全人类各民族的文化要求中,是最起码的基本的道德。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诚实就是言行与内心一致,不虚假,也就是忠诚老实。它主要是对人处事时的道德准则,这一准则要求人们与人交往时说真话,向别人传递真实的信息,不掩盖或歪曲事实的真相。守信是遵守诺言,实践自己的诺言。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好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真诚善良、言而有信的。但最近几年来,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弄虚作假的现象严重。
1.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现在很多高校里都流传着这样的课桌文学:“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在不深,会抄就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队伍。2.学术抄袭司空见惯。目前,抄袭作业、写论文移花接木、做实验假想数据等等现象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其三、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个个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
(二)大学生信用意识淡薄。
1.骗贷逃贷。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以资助家庭经济贫困子女顺利完成大学阶段学业为目的`,以大学生自己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为担保的贷款,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被少数不讲信用的学生抹上了一层阴影。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由于坏帐率过高,现在全国已有不少高校被银行列入暂停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更有甚者,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2.拖欠学费。恶意拖欠学费住宿费的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新大每年都有大量学生的名字出现在学费催缴单上。其三、随意违约。大学生中任意变更、不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不履行就业协议的情况更是突出。
(三)人际关系淡漠。
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很多都只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因为他们认为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就有可能会让别人占上他们的便宜。由于缺乏真诚和信任,现在大学里出现了很多与大学生年轻、健康、向上形象不符的现象。比如说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愿意同同学、老师交往的现象;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甚至盗窃别人财物的现象;为争夺恋人,抢夺升学、留学机会而不择手段的现象;逢场作戏,未婚同居,多角恋爱,因恋爱不成而轻生自杀或是凶残报复的现象等等。人际关系的淡漠,容易导致大学生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加大。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诚信问题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因为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及维系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失信现象严重,再加上学校教育的疏忽和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大学生诚信问题。要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好诚信教育,培养完善人格。
1.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我们应该做到:加强教学管理,紧抓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老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监控及管理力度,从制度上防止和根绝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高校应致力于建设有本校特点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实施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大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懂得求实进取,追求高尚的人格魅力,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强化诚信共识,营造诚信氛围。
在全社会开展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在学校积极营造“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得忘义为耻”的校园氛围。假如诚信的行为得不到鼓励和表彰,不守诚信的行为没有受到谴责和制裁,谁诚信谁就吃亏,不诚信反而得益,那么诚信的风气是永远树立不起来的。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行为准则。
(三)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诚信信念。
无论外界给予我们怎样的诚信管理,诚信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做起。大学生应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要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言必信,行必果”,自觉接受老师和其他学生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人,在生活中要时时注意培养诚信品德,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则要不断强化诚信的意识和规则,把诚信作为人格和信念,让诚信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懈地追求。
参考文献:
[1]戴宏、黎能进、谢树林.诚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2]吴秀明.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的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3]陈秀美.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4]陆锦冲等.太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与高等教育的诚信重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作者简介:
1.黄艳,女,汉,重庆云阳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陈龙,男,汉,甘肃酒泉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5.大学生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