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区干旱成因及防治对策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干旱成因;问题;防治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对宁夏地区持续干旱成因(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干旱暴露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近几年来,宁夏地区的持续性干旱加剧了本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退化,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造成本次长时间干旱的原因主要有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
1气象因素
1.1自2004年秋季以来,热带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事件,目前海洋状况已基本接近正常。但该事件可能是造成宁夏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之一。
1.22005年上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但其脊线位置偏南,使热带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偏南,宁夏地区难以出现大范围的明显降水天气过程。
1.3区域气候变化受季风进退及强度异常的年际变化影响显著。2005年5月第6候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常年同期相比偏晚,强度偏弱,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1.4青藏高原积雪与宁夏地区汛期降水具有一定的反相关系。2005年以来,各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积雪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1.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2004年秋季以来宁夏各地大部分时间气温偏高,特别是2005年春季以来气温持续偏高,4月份以后偏高尤为明显。其中4月份平均气温为11.80℃,较常年同期偏高2.70℃;5月份平均气温为17℃,偏高1.80℃;6月平均气温为21.30~24.40℃,较常年同期偏高2.90~3.50℃。由于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降水持续偏少,加剧了旱情的发展。
2人为因素
宁夏地区近几年出现特大干旱,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及自然降水总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等客观自然因素外,还存在一些主观的人为因素:
2.1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设备损毁严重,导致整体抗旱能力降低。宁夏地区各类蓄水工程大部分修建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失修,设施日趋老化,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2004年秋季干旱发生时,宁夏地区水库和塘坝蓄水明显减少。另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原有的灌溉设施大部分损坏,加之渠道渗漏,抗旱能力已十分脆弱。
2.2灌溉管理制度不健全,群众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和全局意识差。宁夏各灌区的灌溉管理还是沿用大集体时的制度和方法,不能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灌溉需求,由一把锄头理水变成了千把锄头放水。由于田间渠系不配套,下游灌溉要通过上游田间过水,一些农户缺乏全局观念,等自家的田间灌满了水才往下放,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特别在水源紧缺时,中下游灌区很难受益,人为的造成了灾害损失的扩大。
2.3有偿供水机制不健全,水费标准不合理,灌溉管理难以到位。一直以来,由于受山区地理条件的制约,各灌区没有用水计量设施,灌溉水费只能采取按亩、按灌溉条件好坏等抽象标准分级定额收取。用水多少、管理好坏都收取同等数额水费,为此,农户在贫水年份因供水不足而意见大,收取水费时出现抵制和拒交现象,而在正常年份用水再多也只要交封顶似的水费。管理单位因管理范围宽、工作量大、群众意见多、粮价低、水费收取逐年减少、收入逐年降低难以应付正常的生产、生活开支等而挫伤了积极性。这样必然影响管理单位的.生存发展,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2.4土地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原始水源减少。以往的自然水源因受植被破坏、土地不合理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明显减少,人畜饮水逐渐困难。同时也使农田保灌面积逐渐要依靠蓄水工程供水,无形中增加了水利工程供水的负担。
2.5外出务工劳力多,从事田间劳作的力量薄弱。近些年,由于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收益不高,外出务工的农民增多,且多是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力少,从事田间生产的力量薄弱,必然导致对水利设施、农田、农作物管理的疏忽和粗放管护。特别是发生自然灾害的年份,抗灾人力缺乏,最容易错过救灾的有利时机,造成不应有的灾损。
3防治对策
3.1抓好旱情宣传教育。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宁夏是一个特别干旱的地区,抗旱问题十分突出,面临着干旱灾害的威胁和压力,必须立足抗大旱,做到预防为主,从思想上、工程上、措施上和组织责任上把握好防旱抗灾主动权。
3.2不断强化抗旱责任制。要象防汛一样,进一步明确各级部门的抗旱责任,完善各级抗旱组织指挥网络和抗旱责任体系,凡在抗旱中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在抗旱标准内造成损失的,应实行问责制,追责制。
3.3完善防旱抗旱政策法规。结合抗旱斗争的实际,抓好灾后反思,注重总结经验,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和建立在新形势下水源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包括出台水费征收、工程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政策,促进水源工程建设。落实地税部门代征水资源费的改革政策,做到不仅通过兴修水利解决缺水问题,还要通过提高水资源征收费保证率,发挥水价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进一步推进节约用水。做好有关宁夏地区抗旱条例调研工作,重点是研究如何规范各级各部门、管理单位及抗旱各方面的行为及权利义务,为出台法规做好准备。
3.4加强抗旱管理能力建设。建立以墒情监测系统为主,综合水雨工情的旱情监测、分析、预警系统。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继续抓好抗旱单项预案的编修,形成以各级预警及其响应为核心的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努力做到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干旱灾害。继续加强各级防办抗旱能力建设,配备得力人员,确保必要资金,增强抗旱手段,进一步完善各项规定,为抗旱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3.5努力提高工程抗旱能力。组织好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抓紧修复水毁工程,加强灌溉体系建设,加大塘坝和水库堰改造、河渠清淤的力度,提高蓄水保水输水能力。大力兴建小库、小塘、小水窖等设施,发展集雨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水窖,解决水利死角的突出问题。抓紧病险水库整治脱险,以恢复蓄水能力,力争多拦多蓄多用雨洪资源。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底限,引导搞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做到以供定需。
3.6抓好抗旱服务组织管理。加强对已建抗旱服务队的管理,探索和推行股份制嫁接等新模式,既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吸纳各方资金入股,增强抗旱服务队的活力,不断提高应对市场求生存的能力。注重引导抗旱服务队和抗旱协会的建设,逐步形成强有力的抗旱服务网络,发挥抗旱服务攻坚作用,抗旱协会的管理协调作用,一旦需要,做到能迅速将水送到田间地头,及时协助化解水事纠纷,为农户排忧解难。
【宁夏地区干旱成因及防治对策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