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一项工作即“职业岗位”,需要具有该工作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获得,取决于“职业知识”的获得,而同时“职业知识”获得的有效性和“职业能力”的完成度,往往取决于一样东西即“职业性格”。
很多人对“职业性格”容易忽略和轻视,这里说的“职业性格”和我们通常认知的“性格”有很大区别。职业性格(OccupationalCharacter)是人们在长期特定的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与职业相联系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教育是以人为本,而高职教育发展以能力为中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将“职业知识的掌握--- 职业性格的构建--- 职业能力的完成--- 职业岗位的胜任”进行对接,形成基于岗位的教学过程框架显得十分重要。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对接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理论部分的讲解,对于学习某部分理论以后能干什么?如果不掌握这部分理论知识对未来会有什么影响?大部分老师往往重视的不够,讲课过程中也是一笔带过。虽然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很扎实,但是由于职业定位不准确,往往不知道学完这部分知识到底该如何去用,缺乏一个很好的分析和定位。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对接学习研究现状
学生对职业岗位定位不清,未来职业岗位缺乏规划。学生对自身了解不明,自我职业性格模糊。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会问我一个问题,老师你觉得我以后适合干什么?期望我给予其人生职业岗位定位。其实很多时候一个职业的岗位定位是多种因素影响的,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性格都决定了其在该职业岗位的定位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职业岗位的调整性非常被动,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等毕业看看再说吧,或者走一步看一步,甚至看哪个岗位待遇高就干哪个岗位的工作。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框架的研究
3.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知识的掌握
在课堂讲授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做到讲授知识清晰准确,但是学生作为授课对象,需要老师的引导。其主动性不足主要是由于缺乏学习目的性,因此学生在职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这两者的衔接。例如在建筑识图与构造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地基和基础这部分知识,在讲解概念和其建筑构造要求前,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地基?什么是基础?两者有什么区别?弄错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是让学生知道:我为什么学,学会后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3.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性格的构建
凭借骨干教师和行业精英的强大技术支持,归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结语相应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从而结语该岗位的职业性格,细化明确后,让学生结合自身性格特点,初步定位未来职业岗位。此外参考周围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综合个人意愿和周围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出学生自己的职业岗位方向。此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时间通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社会认知下才能完成的。
3.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完成
通过综合实训和定岗实习达到职业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转化,积极开展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达到多方位多渠道的职业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转化。由于职业岗位的不同,在综合实训和定岗实习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中,让学生不断了解自我职业性格,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性格,这个过程始终贯穿其中,循环进行。
3.4“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对接
首先让学生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让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业的职业岗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做好前期调查和市场调研,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知识和职业性格的具体要求,从而产生期待和学习动力。
其次贯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假期实践,社会体验,专业人士讲学等活动,让学生不断加强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准确清晰的定位出未来自我职业岗位的方向和可能,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目的,最终达到职业能力获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最后通过严谨扎实的职业知识储备,稳定成熟的职业性格养成,娴熟优秀的职业能力,获得自我期待的职业岗位并胜任。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教学中,将“职业知识的掌握--- 职业性格的构建--- 职业能力的完成--- 职业岗位的胜任”进行对接,构建基于岗位对接的教学过程框架的研究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要通过社会调查,提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事不同岗位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性格,从而为学生选择不同的岗位对接方向提供依据和参考。要不断调整与岗位对接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措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最佳的职业知识教学过程。要建立完善的量化考核管理办法,探索岗位对接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从而建立毕业生从事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考核体系,最终达到职业教学和职业岗位的完美对接。
【关于构建基于岗位对接的教学过程框架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