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学习特点决定了其德育课程不能按照普通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进行,教师应在课程中融入情感教学,借助情感的优势对抗学生可能产生的厌学情绪,以提升教学效率。以情感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作用为铺垫,从教学内容发掘、教学活动组织两方面详细探讨在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情感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情感教学;课程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中职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更是为社会与家庭施加了压力。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心理与行为异常,这对中职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德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品格的教学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开发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来提升德育课程的培养效果,而情感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一、情感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作用
(一)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合理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而不适当的情感则会对人产生身心干扰。具体来讲,情感主要从两方面对认知活动产生影响:(1)情感极性影响认知活动。人所反映的情绪是否积极用情感极性表示,如快乐、豁达等正极情绪有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而焦躁、厌恶等负极情绪则会阻碍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2)情感强度影响认知活动。即便是正极情绪,如果表现的度不合适,也会带来负面作用。情绪太低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于高亢的情绪同样不利于课程开展。实践表明,中等强度的情绪最有利于人类的智能活动。
(二)感染作用
一个人施予情感后,被施予的人能够接受到情感信号,并引起相应的情感反应,这就是感染作用。当受到正面情感感染后,人们的.反应会较为积极,反之,其反应则较为消极。情感的感染作用能够在人群中蔓延或扩散,因此对群体教学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德育课程更是十分关键。
(三)动力作用
情感作为意识的产物能够反作用于人的行为,从而起到动力作用。一个人在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两种情况下的行为强度和行动力度往往存在巨大差别。当人们正面情绪强度合理时,克服困难的决心会增强,潜能也会被调动起来,精力高涨;而当人们情绪低落时,则会对事物丧失信心,面对困难畏缩不前,丧失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因此,在德育课程中,教师要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
二、在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发掘情感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正面意识
教材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最主要来源。目前,中职德育课程大纲范围内的教材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以及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两类。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梳理,从情感的角度对内容进行再加工。具体来讲,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发掘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选定心理匹配度高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自身条件对情感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在不改变原有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摸清学生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努力将这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融入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2)利用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利用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主要可分两个环节实施:一是,展示情感。教师要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基本内容进行形象化展示,通过事迹讲述的方式来感动学生,使他们获得情感体验。二是,诱导情感。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所展示的情感教学内容后,教师要趁势诱发他们主动的积极情感,指导他们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优秀品质。
(二)利用教学活动组织,使学生经历情感体验
教学组织的情感处理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改善人际关系,释放人际交往优点,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讲,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教学活动组织的情感化:(1)合理组织教与学人员。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仍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可对教与学人员进行重新组织、分配。在新的、合理的组合下,教师的情感教学策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也能获得更为积极的体验。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个性差异等将其分为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过学生的主动交流促进情感与知识的融合,从而活跃课堂气氛。(2)调节课堂教学心理。教师要利用自身情绪感染、影响学生,借助言语与行动等手段调节学生听课的紧张度,做到授课有张有弛。如教师可调整班级座次,将小组排成圆形,教师立于中心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授课,方便学生观察其表情,从而更好地接受教师所传递出的情感以及教学内容。情感教学以人类情感为切入点,通过寓教于乐、以情施教、情感交融的方式将课程传递给学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中职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教学的优势,不断挖掘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刘秀敏.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育功能实效性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6(5).
【中职德育课程情感教学研究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中职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