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对话性教学初探论文

2020-06-23实用文

  摘 要:初中语文对话性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具有主体互动性、理解性和意义生成性等特征。初中语文对话性教学要把握好如下几点:倾听是对话的前提;引导探究是关键;构建对话平台是根本。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对话性 教学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究其实质,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的教学。那么,初中语文对话性教学该如何实施呢?

  一、倾听是对话的前提

  语文对话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对话的舞台是言语形式,对言语形式的意义或意味的领会是通过倾听作为主要的接受方式。通过倾听,学习者对言语的感觉才能敏锐细腻,从语言形态中触摸到言语者的心声,从节奏中倾听出言说者的脉动,理解言说者的表达意向,使对话较为深入地进行。“我说——你听”或者是“我听—你说”实际上都归属于同——对话过程。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说:现在老师用一个对联来总结一下课文的内容。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读一边写: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形同陌路人。学生在讲台下小声地跟着读,不少学生产生了兴趣,在小声议论。师:这是老师用一副对联对前面学过的内容的总结。——什么意思?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盼望于勒叔叔回来的心情与日俱增,虽然于勒在很远的地方却好像就在眼前一样,这是咫尺的意思。还有的同学说,“同胞好似摇钱树”是说把同胞当作摇钱树,全家人甚至想出了很多方式来怎样花于勒的钱。但是,有一天相逢了,却好像在天边一样。本是同根生,相逢却不相认,骨肉就好像陌生人一样。

  这样,教师以对联的方式总结课文内容,令学生比较有新鲜感。教师运用这一教学契机,真诚地倾听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这样就较好地达到了对话的目的。

  二、引导探究是关键

  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活动甚少,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活动却很多。”因此,减少教师的“运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新课改的关键,而教师有效、合理地引导学生则成为减少教师“运动量”的关键。引导探究实质就是师生对话,在这中间,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体现在对问题的设计上,还有对师生交流的引导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鼓励,并能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适当地提出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让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在教学鲁迅《故乡》一文作小结时,老师提出:“我认为小说《故乡》的主题是作者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破封建等级观念,你们认为呢?”学生纷纷从课文或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自己的认识发表意见。持同意观点的同学说:“《故乡》一文中‘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物质关系的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说:“《故乡》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少年闰土的纯真、有生气到中年闰土的麻木、愚钝,这表现了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为封建社会所扼杀。”老师对这两种意见,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同学都同意持反对意见的同学的观点。

  这则引导探究的教学案例,其实质就是师生对话,正是教师巧设话题(我认为《故乡》的主题是作者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破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你们认为呢?)给学生搭建“对话”平台,并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来表态,谈自己的看法,从而促使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了感悟理解的火花。

  三、构建对话平台是根本

  首先,在教学中要营建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它是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对话”中师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这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师生互相信赖,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先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是说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体验他们的独特感受。

  其次,要构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与文本对话平台的构建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如探究话题式平台、笔记积累式平台、改编式平台、吟悟式平台、主问题式平台、质疑释疑式平台等等。

  最后,要构建与作者对话的平台。解读文本要求知人论世,有时教师可以构建一种平台,让学生通过时空隧道直接和作者面对面地对话。

  如在教《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时,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后,教师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以“上昌黎先生书”为题,以董邵南的口吻给韩愈写一封信。

  参考文献

  1.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11。

  2.米靖《论基于对话理念的教学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5,03。

  3.郑金州《对话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上一篇:小学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优秀的电力市场化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