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的有效性学术论文

2020-06-23实用文

  一、透视当前课堂教学中拓展链接之现状

  1.天马行空的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去感受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一节课下来,书没有认真地读,字没有端正地写,话没有清楚地说,语言文字没有扎实地训练,词句没有落实地积累,完全游离于课本之外。

  2.泛滥无度的拓展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文本组成的,其决定性因素是人,是人与人互动交流获取新知,焕发生命激情的场所,是充满变化的,是充满人文性的。因此,教师在拓展课外资源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安排、合理取舍。

  流于形式的无效的拓展很多,写话训练,漫无边际的资源补充,画蛇添足的升华拓展,辅助手段的喧宾夺主等,这的的确确是当今课堂的一大误区,也是当今课堂的一大败笔。所以,拓展链接绝不能漫无边际,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盲目追求。因此,要求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特别要经常反思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并从中吸收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精心打造巧妙链接,适度拓展课外阅读

  (一)精心挖掘文本的“基点”,打造拓展链接之妙

  小学一些课文虽然内容浅显但含义深刻,在备课时,教师就应挖掘文本所隐含的价值,蕴藏着的东西,即文本的“基点”,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精彩的拓展链接。

  如,有一次学校进行一课多磨活动,抽到的课文是《她是我的朋友》,在最后升华情感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听了阮恒这一句坚定的回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出示练习:

  (1)医生(护士)竖起大拇指对阮恒说:

  (2)周围的小伙伴由衷地对阮恒说:

  (3)受伤的小姑娘睁开眼睛感激地对阮恒说:

  (4)此时,我也想对阮恒说:

  2.总结:为了朋友,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放弃,像阮恒这样的朋友值得一生珍藏!老师读了文章,深受感动,写下了随笔,愿意读读吗?(出示)

  朋友的爱

  有一种爱很小很小,挂着泪珠,但很凄美;

  有一种爱很小很小,流着热血,但很美丽;

  有一种爱很小很小,带着痛苦,但很神奇;

  有一种爱很小很小,但可以为你付出一切;

  ——那就是朋友的爱。

  课上完之后,学校很多老师问笔者为何要设计这两个环节,尤其是第2个环节。笔者认为这样的拓展,源于教师对文本隐含部分的全面解读,也源于对文本发自内心的感悟,这样进行拓展链接,不但浸润了学生的心灵,而且教会了学生手写我心的方法,使孩子们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是可行的,是适度的。

  (二)精心推敲文本的“明显点”,打造拓展链接之妙

  “显”就是明显,就是显眼,文本的“明显点”,可能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关键词,也可能是一个概括全文的句子,还可能是一处生动传神的语言,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挖掘“明显点”,推敲“明显点”的能力。

  如,在上《科里亚的木匣》这篇文章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挖木匣的句子:

  (1)自由读,聪明的你发现了什么?

  (2)从这么多的“挖”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三个层面的引读:(略)

  (4)此时此刻,你从这一连串的挖字,又感受到了什么?(执著、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等)

  (5)小结: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奥妙无穷,一个看似简单的“挖”字,却挖出了一个小男孩的执著,挖出了一个小男孩的坚持不懈,挖出了一个小男孩的永不放弃。

  别看这只是教学简简单单的一个“挖”字,就是凭借这个文本中的“明显点”,使课堂充满活力。像这种对文本“明显点”的推敲,正是当今课堂所需要的,也正是教师们应该学习的。

  (三)精心补充文本的“终结点”,打造拓展链接之妙

  课堂毕竟有限,所学到的也毕竟是“小语文”,而课外所接触到的却是生活中的“大语文”.一堂课的结束应是学生新知识的开始。教师可以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打开“拓展”的大门,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从而进行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之旅,从文本引向文本,以文本延续文本。

  比如,《卡罗纳》是选自《爱的教育》中的一篇文章,全文紧紧围绕一个“爱”字展开。课文中没有具体的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妈妈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但是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文章读透,让孩子的心能跟卡罗纳一起,去感受妈妈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让这一份爱能更加具体,更加形象,然后,延伸阅读:学了文本之后,对于这个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谈谈读文之后的感受,想想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自己是怎样做的。同时,文章节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中记叙了几百个这样感人的故事,可以推荐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本书,然后再来写写读完整本书后的感受和收获。这样的阅读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做到了超越文本。

  (四)感悟文本的“空白点”,打造拓展链接之妙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疑难点、空白点,尤其是文本留给读者的意想不到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体现了文本的“含蓄美”,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给学生留下了难能可贵的思维空间。教师应把握这一细节,让学生用想象去填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文本教材,引领学生拓展链接课外资源,促进学生的心理与作品融合,与作者相通,达到三路相通,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我是这样做的: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引导学生抓住“相距上千里”体会孔子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不辞辛苦;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体会路途劳苦、艰辛;抓住“终于”体会不容易,抓住“走”体会拜师的诚恳与决心。

  (2)想象练习:

  孔子走着走着,身上带着的粮食吃完了,他就____.每当天蒙蒙亮,他已经____,中午,他仍然____,傍晚,太阳下山了,他还是____,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依然_____.指名学生说。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这样的教学,教师正是抓住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一教学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这一空白。从而理解孔子赶路的艰辛,更深刻地体会到孔子拜师求学的勤奋和恳切之心。

  (五)升华文本的“情感点”,打造拓展链接之妙

  小学课文中大多文本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上,心理上的影响也比较深广,但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对于这一类文本,教师常利用教材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写写感受。

  如,五册《掌声》中,我是这样做的:

  师:联系生活,回忆自己最感动的一次掌声。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发现,也许自己不经意间给予别人的鼓励或夸奖,居然能令别人至今难忘;同时想到也许自己的嘲讽或冷眼,会给他人留下伤害或阴影。

  师:英子对这次掌声刻骨铭心,这掌声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爱,这掌声里有你们的爱,爱,不仅仅是掌声,爱还是什么?学生自由说,之后,《爱的呼唤》的乐曲轻轻响起,老师出示《爱是什么》的小诗让学生朗诵。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实践链接,让学生抒发感情,才有了学生口中如诗的语言,才有了学生真切的体会,才有了学生真情的抒发。

  同一篇文章,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上得回肠荡气,入木三分,让听众、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在于教师能不能超越文本,捕捉到文本的拓展点,从而有意识地去点击他,成为拓展文本内容的核心所在。要想打造课堂中拓展与链接的精妙之处,就要做到妙在适度,妙在恰当,妙在有益,真正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后引用著名的崔峦老师曾说过的经典之语作为本文的结尾:教科书是凭借,课外资源是活水,关键看你挖了怎样的沟渠,引来了哪里的活水,适度才是关键。合理的适度的拓展链接,它既不是画蛇添足的多此一举,也不是泛滥无度的枯枝败叶,而是锦上添花的秀美之作,更是画龙点睛的绝妙一笔!愿课堂中多一些变“添足”为“添花”的拓展链接,愿课堂更趋向和谐,更趋向高质!

  参考文献:

  朱华东。反思语文教学中的“超链接”.教学与管理,2006(04)。

  强洪权。基于文本 超越文本:例谈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拓展的实现。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5(12)。

【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的有效性学术论文】相关文章:

1.有效性教学小学语文的论文

2.课外素质拓展活动总结

3.小学语文阅读论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策略

4.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拓展性阅读论文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以及对策学术论文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学术论文

7.课外阅读题及答案

8.往事课外阅读答案

上一篇:小学语文标题教学的现状分析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