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环境下环境设计创新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概念设计是创新设计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文章论述了概念设计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所在,并提出了基于概念设计下环境设计的创新模式:通过概念的提出、转化、实施三个步骤,设计师在理性分析和感性的灵感闪现中确立设计主题,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并且用视觉语言替换文字语言,对视觉图像和空间进行处理,形成独特的空间设计语言;与现有的材料、技术进行整合,完成环境空间建构。
关键词:创意产业;设计创新;概念设计
中国的环境设计行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段东拼西凑和学习借鉴的艰难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素质设计师队伍的不断成长,曾经的粗放式发展,重复建设,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需求,以设计创新谋求发展之路成为当代设计界的主旋律。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环境下,环境设计从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向创新思维要效益,在设计与教学中,探讨环境设计的创新模式势在必行。
1创意产业背景下,创新产生价值
环境设计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设计师必须丢弃单调的功能主义设计观,逐渐认识到产品和服务包含象征性意义和非功能性价值。借用经济学家JosephAloisSchumpeter对于创新给出的概念:“创新”(Innovation)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在JosephAloisSchumpeter经济模型中,能够成功“创新”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所淘汰。同样,在环境设计领域中“创新”赋予环境空间前所未有的生趣和意境,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承担起艺术“改变生活”的承诺,这种设计将是顺应时代的创新性设计,被大众所接受从而付诸实施,否则将被设计市场所淘汰。在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的设计创新具有特殊性。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创新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以新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技成果,通过新颖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开发新的使用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在创意产业语境下,设计创新的重点在于产品的非实质性品质的创新。产品的价值(价格)更多依赖于它们无可测量的非实质性品质,而不是依赖其具有的有用性(使用价值),这些非实质性品质,如风格、新颖性、商标声誉、匮乏性或“独占度”——能授予产品一种与艺术匹配的地位[1]。其中产品的风格、新颖性以及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故事的发掘,正是设计师工作的重要内容。设计创新带来产品高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同时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创造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设计品质的优劣与市场受欢迎程度,关键在于创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满足了“基本需要”后,还有“爱、友情和归属感的需要”和“尊重需要”,社会现在还能继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逐渐增加的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人们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设计创新就是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需要为目的。针对于产品的基本功能需求的设计,处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金字塔的底端,难以调动大众潜在的购买欲望。例如,作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用餐活动的餐厅,只注重饭菜品质就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但是要想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甚至更高层次的需要,就要诗意地把握消费者的审美心理、社会文化心理,塑造新颖的餐厅空间情境,让顾客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增加顾客的认可度,这样才有可能带来高附加值,提升餐厅的经济效益。
2概念设计是设计创新的有效方法
从总的社会层面来说,设计创新是人类的财富之源,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设计师个体来说,创新是设计师的立身之本,是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设计创新的重要性无需多说,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创新模式。在环境设计中,乃至于设计教学中,设计创新不是具体的知识,它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能力,记住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即可。我们必须去探求这样一套方法去应对设计项目——从客户需求出发,分析研究设计项目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概念设计正是这样一种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可组织、有目标的设计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进化的思维过程。概念设计是从设计对象的众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提取出本质属性,用某种媒介手段概括起来,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2]。就环境设计而言,“概念设计”就是用视觉语言把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就是我们从事物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概念或思想。这些概念和思想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点子、创意、想法,区别于其他领域,在室内设计中它们都要归结为视觉形态和空间语言。它们构成三维视觉形态,建构特定空间关系,形成市场价值,呼应人们高层次需求。
3概念设计的步骤
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清华美院设计的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就是一个运用概念设计思维模式进行设计创新的成功案例。世博会展馆不仅引领着各个时代的建筑思潮,而且在空间和技术的创造上也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空间观念和体验[3]。根据米兰世博会的场地和要求,经过综合分析,中国馆确立了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麦浪、田野、城市天际线等视觉形象的展现成为语言媒介的视觉形象转述,很好地体现了设计主题。最终用放样技术把田野和城市天际线相连,自然景观元素与群山型的建筑相呼应,呈现出一片壮阔的中国大地景观。同时,建筑外形提取了传统歇山式屋顶的造型元素,让中国馆打上深深的中国建筑文化烙印。在世博会的国际舞台上,其体现了中国气度,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在有效利用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从米兰中国馆的设计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概念设计做为一种设计创新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分三步走。
3.1概念的提出
概念设计的第一步是对事物作出一个既感性又理性的认识,一方面有对于场地空间的历史、现状、功能需求、技术参数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在空间中那回眸一望、记忆中的一份感动、使用者的生活琐事等等感性的片断和灵感的闪现,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认识就是我们从事物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概念或思想。美国当代建筑大师斯蒂芬霍尔在其著作《锚》中也就设计概念的提出讲到,一方面是理性思考的,即“从功能方面对场地的解析、远处的景观、日照的角度、交通的运行以及通道”;另一方面则是灵感、经验的,即“从场地的第一感觉中产生意念……赋予一个新的空间确切内涵。”概念设计的关键在于思想,对于室内设计而言,具有同样功能属性的空间不计其数,尽管现代主义大师们提出“功能决定形式”,但这些空间不可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不同的地点、不同人使用、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甚至一场春梦、冬天的一缕阳光,抑或门前一棵柳树等不确定性因素,都为空间带来无数的可能性。设计者根据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对室内空间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空间定位,最终形成一个对该空间的独特认识,提炼出设计概念。
3.2.概念的转化
当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确定下来之后,对于空间的完整认识起初可能是以文字语言这样一种媒介表述出来,也可能是文字语言与影像相结合的,最终在环境空间中都需要转换成空间语言与图形语言。概念转化的关键在于设计概念是否能够全面透彻执行下去,设计想法能否有效表达出来并适用于环境空间。在这个对接的过程中,需要平时训练有素的空间组织能力,需要对图形语言的抽象与构成能力,需要建筑史与建筑理论知识,形成该设计项目的一整套系统造型组织模式语言,用这套模式语言统筹该环境空间设计的方方面面。从设计语言学的角度说,也就是形成一个特定的句法,把这些单个设计词汇组织起来,表达一定的语义,塑造其特有的空间意境。同样的词汇由于句法不同,可以有多种语义,这正是概念设计的创新本质,是我们能够产生新形式、新语言的关键。同样是设计灵感来源于山川的视觉形态,但设计的形式语言组织方式不同,譬如说句法运用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方式与运用立体构成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空间,肯定是大相径庭、各有特色的。
3.3概念的实施
概念设计可以让设计师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精神的世界,但要想概念设计结出硕果,那么就要在概念实施的过程中紧扣主题,始终以设计概念为中心,保持设计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在设计概念的框架下有了整体的视觉形象,让视觉形象统筹整个空间,这样就避免了设计中东拼西凑所造成的空间中各个界面形象的凌乱、不协调。概念设计要有可行性的材料和技术支持,如果现有技术不能完全支撑我们的创意,首先要想办法去解决。在弗兰克盖里设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时候,其外墙曲面在技术上是个难题,但整个项目没有为此放弃,设计者不是修改设计方案而是请技术人员设计了相关的软件,用于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从而成就了这一解构主义的建筑杰作,也让我们看到了之后一系列巨大体量的曲面有机形态建筑。如果以当时的技术无论如何跨越不了现实与想像的鸿沟,也可以做一些技术上的替换和妥协。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以海面上的白色风帆作为设计概念,计划把屋顶设计成壳结构,但当时的技术和资金无法完成,最终妥协,用同样形状的混凝土结构代替,最大化保持了设计概念,为世界留下了童话般的建筑并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在信息化时代,强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让概念设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为概念的表达和实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为设计创新提供更多可能性。
4概念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简而言之,在基于概念设计的环境设计创新模式过程中,首先,设计师从理性分析和感性的灵感闪现中确立设计主题,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然后,用视觉语言替换文字语言,对视觉图像和空间进行处理,形成独特的环境空间视觉语言;最终,与现有的材料技术进行整合,把概念转换为物质实体,完成现实环境空间建构。总之,概念设计模式在设计创新过程中思路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如能在设计实践和教学中适当加以运用,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大大提高设计者的设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英贾斯汀奥康诺著,王斌,张良丛译.艺术与创意产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50.
[2]尼跃红.概念的柔性边界[J].装饰,2002(10):15-16.
[3]欧操.基于展示层面的世博会展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比较研究[J].湖南包装,2016,31(2):19-22
【创意产业环境下环境设计创新模式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