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与应用论文

2020-06-23实用文

  信息检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整理的信息检索与应用论文吧,希望大家喜欢!

题目:关于文献检索课的几点建议

摘 要: 作者从改进教学方法、尝试开展互动式教学、结合专业英语教学和利用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归纳总结能力四个方面入手,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文献检索课程 专业英语教学 归纳总结能力

  1981年原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首次提出要在高校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文献检索课教学,1985年9月国家教委又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印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高校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1―2]。并且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文献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文献,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而文献检索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查找所需的科技文献,并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科技文献开展科研工作。因此,为培养现代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文献检索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陆续出版各类文检课教材400多种,它们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90年代前后,经教育部批准,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成立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推出了总计约30种的系列教材并陆续出版。迄今为止,文献检索课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呈现出繁荣的态势,不仅有大量正式出版的教材,而且各个院校都根据自己的情况编写了自用教材和网上多种媒体课件等。但随着目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如何查找需要的文献资料,而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准确地获取我们需要的资料,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提高科研的创新性和科学性,这才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的。

  文献检索课程是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和检索能力的素质教育课,它是通过培养学生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当代信息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式等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能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在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从教学方式上来看,文献检索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为学生介绍文献的发展过程,科技文献的种类和特点,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各种专业性的期刊、书籍、工具书、专利等的特点和查找方法,以及专业数据库的特点及其检索符号、检索过程、检索结果处理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相对比较枯燥,学生们往往对文献课缺乏兴趣,导致其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有限。因此,今后会发现,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完成和写作过程中感到迷茫,不会有效地查找和使用文献,要么是查不到有用的信息,要么是查找的文献数量过多,不知道如何分析和筛选有用的资料,甚至有些硕士研究生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综述、研究课题的确立、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与总结等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为增强文献检索的教学效果,需根据文献检索课的特点制定异于其它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在文献检索课程中穿插专业英语的'学习,并对查获文献进行权威性、正确性、适用性、时效性等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文献进行评价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论文的撰写,这是文献检索课程所承担的主要责任和教学目的。因此,我根据几年讲授文献检索课的经验,对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文献检索工作作探讨。

1.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教学实习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学生除学习一些检索知识,了解常用的检索、参考工具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检索技能。所以教师应根据图书馆条件,改善实习环境,充分利用馆藏目录、图书馆数据库、Internet网等教学资源,也可以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情况及毕业论文写作等,设置检索内容,使学生接受文献检索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论文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上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方法,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相关文献资料,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多媒体将各种数据库的检索过程与技巧、索引指南等特征内容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加大教学信息量,以弥补学生很少接触国外学术数据库、期刊、专利、丛书手册等的缺憾,不但使学生对各类文献有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利于缩短教学课时,为实习留下足够的课时[3]。

  文献检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是“精讲多练”。应调整讲授和实习的课时比例,加重实习课比例,实习应当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检索理论和检索技能,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源,整理归纳,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包含检索题目、检索策略、使用的检索工具、检索结果等,或者将检索结果以PowerPoint形式讲解检索过程、技巧和结果,然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出检索的优点、不足及如何进一步的提高检索的效率[4]。

2.尝试开展互动式教学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以教师为中心,根据课程安排,讲授内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也不例外,一般是讲解一些常用的检索资源,在学生下课后再将这些资源以作业的方式查一查,就完成某阶段的学习任务。这种常规的文献检索课的上课模式的实习只是检索单一的、实用性不够强的信息。学生也是围绕几个事先拟定的题目展开浅层次信息检索,达不到查全率(RecallFactor)和查准率(PertinencyFactor)的双重要求。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以师生互动的模式完成文献检索课的学习。互动式教学首先是教师根据学生将来毕业设计的课题方向选择一些难度不太大的课题,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与课题关联的检索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和精炼检索结果,使其逐渐完成检索的课题,即结合查全率和查准率完成检索。在检索过程中,教师应事先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及时讲解,在一些关键步骤上指导学生,避免学生陷入误区。在检索结束后,教师要对检索结果进行评价,指出检索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使学生充分理解如何兼顾检索结果的全和准。通过师生们的互动,很多在检索过程中比较模糊的问题渐渐清晰起来,课题实践的效果也更加接近我们的目标。学生们对信息资源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都有了很深的印象,对于各种信息系统的检索方法也都在边学边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工具书、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的功能也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5]。

上一篇:信息检索技术论文下一篇:信息检索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