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主流是汉文化,汉文化源远流长。吟诵是汉文化的一个基因,现在基因突变了,居然要成为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抢救,沧桑巨变,不胜今昔。今人无论演艺界抑或教育界,能熟练吟诵古典诗词曲赋的十不足一,绝非夸张。虽不是数典忘祖,但也没有了这个传统。人人都能朗诵,而朗诵非国粹,是随话剧等洋文化进入中国的。在体现古典文学的精髓方面,朗诵力有所不逮。
礼失求诸野,随着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三部委倡导吟诵进学校,各地吟诵调不断被发掘,遗珠再现,重烁晶莹。
现今的时代,诗词耆宿江西乐平的石家兄弟(石凌鹤,石天行)均已辞世,乐平的经济总量还不是富可敌国,那就别指望有人来乐平发掘乐平吟诵调。弘扬一个地方的文化往往与当地的`文化名人身体力行,与当地财雄势大的经济有关。某虽不才,身为乐平人,介绍乐平吟诵调,为之缟矢,以待后之知人论世君子发扬光大。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乐平建县,迄今一千八百三十二年。乐平南接乐安江,北接平林,向有洪公气节(洪皓故里),马氏文章(文史通鉴之马端临)之谓。在中国的戏曲史上,弋阳腔,乐平腔,青阳腔同源流。解放后戏剧家乐平石凌鹤出任江西省文联主席,文化局长,在他的领导下,江西将弋阳腔与饶河调,饶河戏与广信戏结合在一起,确立了赣剧,成立了各地的赣剧团,从剧本创作,腔格确定,班底体制上讲,他是真正的赣剧之父。江西从此也就有了赣剧之说。任何地方的才俊都有其本土文化的渊源。从这个角度上我们谈诗词曲赋的吟诵调,我们或许能找到话题。乐平农村的日常生活中保留了很多民俗文化,其中诗词吟诵还完整的被保留。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乐平乡村年高德劭的长者辞世,一般都要办素喜事,也就是白喜事。其中开堂点主(神主点朱和王字头上点朱)家祭,都要请礼生,也就是有德才名望的先生,读书人。如果不会吟诵,也就是唱祭,是坐不了鸿宾馆当礼生的。很多老先生都擅长祭礼仪式,擅长唱祭,也就是吟诵。因为有报酬,民风所尙,吟诵在乐平代有传承,未见式微。
乐平话保留了入声,吟诵中平声长,仄声短,遵守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升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怨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的规则。虽然普通话教育推行了那么多年,吟诵在乐平是用乐平方言吟诵的,从音乐时值的角度看七言诗句是四音节,五言诗句是三音节,文赋,仪式专用术语是拉长声的读书调。在唱祭时,按祭文的格式吟诵,诗皆吟唱,文皆诵读。
乡村祭文范例:
维(拉长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庚寅年(不用公元纪年,用当时的农历纪年)仲冬月(一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四月孟夏,五月仲夏,六月季夏,七月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十月孟冬,十一月仲冬,十二月季冬)上浣日(每月初一至初十为上浣,十一至二十为中浣,二十一之三十一为下浣)
哀某某(辈分,如子侄孙曾抑或其他)某某某(致祭者姓名)
谨以香帛清酌不腆之仪致祭于
大德望某(姓)公讳某某(本名)老大人之灵前(女则为:大阃范某(子姓)母某(本姓)氏某某(本名)老孺人之灵前)
泣曰:呜呼,(按理应该用四六骈体撰写祭文,但普通人往往选取一段诗词,经常驴唇不对马嘴)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吟诵)
哀哉尚飨
四十年前先祖母揽我在怀里给我唱诗,教会了我吟唱。后见她人哭嫁,曲调也差不多,如浅斟低唱。渐次长大,随先祖父读书,先祖父解放前在鸬鹚埠创办过经馆,深通经史子集,熟谙戏曲的文场武场,和他学到了吟诵。有幸在有围墙的大学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没围墙的高尔基的社会大学修习近体诗词,创作音乐。今见全国复兴国学,倡导吟诵,作为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写点文字做个记录也是本分。现记两谱(略),相信家乡的贤达一旦有识及此,乐平诗词吟诵调一定会广为流播。羁旅他乡,手无资料,亦难考证,全凭往日所学根基记忆,敷衍成文。
【论文:乐平吟诵调】相关文章:
2.快乐平安夜的说说
3.快乐平安夜的作文
4.欢乐平安夜的故事
5.安道乐平诗歌
6.诗经关雎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