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中运动伤害原因与预防对策论文
2001年,开始课程改革,即我们常说的“新课改”,体育新课改中,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强调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但是,新课改后的教材要求中,对于动作技术技能的要求并不高,更着重于学生的参与,即“动起来”就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以我校2013-2014学年初一至初三,三个年级,十二个班。全校共仅2人因身体的先天原因不能参加体育活动。
2、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在查阅学校体育相关规定,学习相关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调研,最大限度对学生在运动中的伤害事故进行原因、过程、治疗、恢复等相关咨询,剖析学校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根本。
二、调查结果
1、体育运动损伤发生的次数。全校一个学年中,在体育活动中发生的运动损伤共计42人次,体育教师当堂解决未记录的约20人次,假期中训练与比赛时发生的运动损伤8人次。
2、损伤程度。一学年中最严重的损伤为骨折,共2起;最多的为轻度挫伤,共21人次。
三、分析
1、损伤原因。(1)思想上不重视:麻痹大意———如过度兴奋、思想不集中等;缺乏预防意识——如对地形、器材、人员等没有提前的意识,导致遇事惊惶失措,发生损伤。(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主要发生在自主活动及专项训练中,经常存在的`有以下几种情形:活动量过小,肌肉韧带伸展性不够;活动量过大,疲劳过早出现;活动内容安排不适合专项运动特点;活动时间或与正式比赛训练间隔不合理。(3)技术动作错误。由于对老师讲解不专心,或身体协调能力无法跟上老师教学的节奏,以及思想不集中等,导致练习中技术动作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特点和运动力学原理。这是初次参加运动训练的人和学习新动作时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4)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由于一个班的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各方面的差异,在集体练习中统一的运动负荷,超过了部分运动者所能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引起局部细微损伤的积累而导致劳损。这是素质强化练习和专项训练中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5)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初中学生和生理及心理均在快速成长过程中,导致学生对自身各方面的控制不能尽如人意。(6)缺乏医务监督。由于我校为基本乡镇级初中,至今未能配备正规的校医,同时,体育教师或活动课带队老师经验的差异,导致监管保护不足;或运动队中教练员和运动员不重视医生的意见;学生们自我保护意识与知识缺乏;场地、器材或天气等不符合运动标准,等等。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对本校一学年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原因调研分析,可以看出运动损伤的人为因素占了很重的比例,而人为因素包括了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同时,也有学校场地、环境、器材等方面的因素。
2、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平时加强防伤观念的教育,以“健康第一”为宗旨,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与体育道德风尚。(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负荷过大是导致运动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少年儿童不宜过早地进行专项训练、过多地参加比赛和过早地追求出成绩。(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不管是体育课、活动课,还是学生自发的锻炼,应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1)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负荷应依据正式活动的内容、个人身体机能状况、气象等因素而定;2)专项准备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3)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加强、加大比重;4)有伤部位的准备活动动作要和缓,幅度、力度及速度要循序渐进;(4)加强运动中的保护与帮助。保护与帮助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实施外,还包括了学生与学生、学生自己的保护与帮助,如:自高处摔下或落地时双腿并拢;为缓冲与地面的撞击时的各种翻滚动作;器械练习以及学习新动作时的保护与相互帮助等。(5)加强医务监督。医务监督要从三个层面重视:学校、教师和个人。定期并按需进行体格检查。应特别根据运动专项的发病特点及部位定期检查。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加强自我监督。特殊体质或项目人群,自我监督的内容除每天记录晨脉、自我感觉以及每周测一次体重等一般观察外,还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及损伤发生规律,制定一些特殊的观察内容和方法,如运动系统的反应,场地、器械设备、服装等的安全检查。(6)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教师是主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加强基本技术的教学训练;教学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
【学校体育中运动伤害原因与预防对策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