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论文

2020-07-26实用文

冶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论文

  冶金就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用各种加工方法将金属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的过程和工艺。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冶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论文 ,欢迎阅读。

  摘要:冶金工业发展对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需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关键是从注重知识的继承与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转变。

  关键词:冶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一、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积累呈指数增长,新的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以知识传递为特征的传统课程体系已不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等。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的改革势不容缓。

  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拓宽的专业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是在当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建国初期主要是借鉴前苏联教育模式,按行业设置专业。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在当时为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原有专业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随着冶金及材料工程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系统工程得到充分利用,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上个世纪80年代,将炼铁、炼钢、电冶金三个专业调整为钢铁冶金专业,专业面有所拓宽,但专业宏观结构不尽合理,严重影响着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有人主张我国高等教育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培养“通才”。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还应是拓宽的专业教育,而不应是通才教育。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需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关键是从注重知识的继承与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转变。2000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将钢铁冶金、粉末冶金、有色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合并为“冶金工程”专业。这就是要强化基础教育,注重学科交叉与渗透,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

  面对未来要求,工程技术人才将是掌握整个工程技术系统所涉及的有关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在形势和任务多变的情况下,在群体的协调工作中对跨学科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求得最合理解决方法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显然,在高等学校有限的学制内完全达到这一要求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培养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主流。

  1.强化公共基础课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是高校按照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具体设计图,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时配置、实践环节等项内容,其中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规格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学时配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为了适应高等人才目标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学科交叉、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模式,我们对教学计划作了如下调整:①调整课内理论总学时到2300学时以内,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精讲与课下多练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启发、引导、讨论和提问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从学会什么向会学什么转变。②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增加总学时。重点是增加外语和计算机课总学时,并要求外语和计算机学习四年不间断。外语课除了240学时的公共外语课外,在三、四年级还开设48学时的专业外语。专业英语的内容由过去只讲钢铁冶金逐渐向科技英语拓宽;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在毕业设计(论文)中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外文参考文献,并翻译1到2篇外文文献。计算机课内总学时由40学时增加到100学时,其内容由过去只讲Basic语言改为讲计算机原理、Fortran语言、网络技术和软件设计等内容。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要求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绘图,用计算机打印设计说明书和论文;同时在冶金数学模型课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加强专业基础课教育。冶金热力学、冶金过程传输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三门课为冶金专业的三大理论支柱,为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理论,本次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对这三门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对授课内容和学时都进行了调整。冶金炉热工基础为原钢铁冶金专业的另一门专业基础课,这次改革将本门课改为冶金过程传输原理,它侧重于冶金过程中三相间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理论性较强、覆盖面宽,特别是加强了数学解析内容,增加了专业理论深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未来的钢铁工业将由规模效益型向质量、品种效益型转变,新型材料不断涌现,为此,在金属学基础上增加一门属于金属学范畴的选修课——金属强韧化,为学生将来进行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技术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主要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等。科学文化素质又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人才培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文化素质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科学方面的选修课,如大学语文、美学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音乐欣赏、科技写作等,同时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经常组织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等文体活动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

【冶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1.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2.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3.统计学专业教学在大数据时代的改革探讨论文

4.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5.小学数学改革探讨论文

6.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

7.有关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思考探讨论文

8.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上一篇:学生对室内设计教学课程知识的掌握论文下一篇:关于研发及技术创新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