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2)

2020-12-29实用文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课前准备】

  1、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

  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

  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5、选派代表诵读,给学生配上音乐。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六、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诵读自己编的诗。

《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4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

  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

  (秋高气爽 秋风红叶 秋水长天 秋风萧瑟 秋虫啾鸣 秋实累累

  秋桂飘香 霜叶知秋 秋雨绵绵 秋风习习 枫林尽染 落叶萧萧

  秋山如洗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秋菊傲霜 秋风落叶)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上一篇:老王课文优质课教学设计下一篇:《秋天的雨》教学反思(通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