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异化的传统礼仪(2)

2018-07-16礼仪常识

  宋元以后,过年给小孩子“压岁钱”已成为民俗。至民国时,“压岁钱”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晚辈的压岁钱,用红纸包一枚大洋,象征“一本万利”。这是红包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

  红包之礼: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此种意义上的红包或者礼物,大多仍局限于亲朋好友之间,维系并增进着人们之间的感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润滑剂”。

  压岁钱之外,红包另一个源头是“随份子”。按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的说法,这种风俗源于农耕社会生活中小范围的互助,当时,倘若谁家有红白之事,就会负担很重,这时候亲戚朋友、乡邻都会来“随份子”,帮助其渡过难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份子”的红包逐渐摆脱了互助的原始意义,演变成一种社会礼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礼尚往来——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就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此时的红包,更多成为亲朋好友之间一种维系感情、表达祝福的方式。而之所以用“红”,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代表着吉祥,寓意“红火”。在礼仪之外,互赠礼物还能体现出中国人受惠不忘施予者的心态。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则将这种现象称为“红包文化”。红包文化,并非中国独有,而是整个东亚文化的一部分,日本、韩国都有送红包的习惯。

  不过,李河同时指出:“传统文化中的‘礼’和‘仪’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仪是重心,礼只是一种辅助,比如通过婚宴等各种仪式来实现人情上的互相抚慰,这种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内容,物质上的内容是其次的。”

上一篇:澳洲传统礼仪归纳下一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