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2)

2020-12-30礼仪常识

《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三)、三维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为: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 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 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后,让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

五、说板书设计

  下图是我的板书设计,美观简单明了。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感觉到,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因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例题3和例题5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来自主学习11~20各数,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这节课教学的内容多,时间紧,有些知识点的巩固还没有做好。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寻找合适的机会补漏。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了,请各位专家指正。

《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11—20各数的认识》课程资源包,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拓展资源、检测试题、教学反思五部分。

  一、说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中要求:应让学生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准备。教材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已有知识,创设小朋友在海边沙滩上喂养海鸥的生活情景图,借助“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由10以内的数数到10以上的数,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学情分析

  通过课堂前测得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会读、写10以内的数,同时大多数学生已经会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但对于“十”这一计数单位和十位、个位这样的数位是第一次接触,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堂前测和教材分析,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能正确书写11-20各数,认识“个位”、“十位”,理解计数单位“个”、“十”。

  3、经历10个一是1个十的操作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过程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对具体事物数量的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计数单位“个”与“十”的关系,认识“个位”、“十位”。

  教学难点是: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了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准备材料有课件、师生每人一个计数器、操作板、20根小棒。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主要采用笔试与操作相结合,师评和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教学环节三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检测目标1的达成;通过学生在计数器上找数位、交流所拨的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试写数字检测目标2的达成;通过摆一摆、拨一拨检测目标3的达成;通过教学环节三中的估一估检测目标4的达成。

  (七)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板块,使学生亲历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借助学具,解决问题;4、分层练习,巩固提升;5、联系生活,拓展延伸;6、达标检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间预设:1分钟)

  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就是逻辑性、系统性比较强,新旧知识的关系总是环环相扣,因此,学生对新知识的接纳也是借助旧知识为跳板去领会新知识。复习数字0—10的数法,温故而知新,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时间预设:1分钟)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大海边的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借助学具,解决问题。(时间预设:27分钟)

  (一)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时间预设22分钟)

  1、估一估。

  借助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一猜沙滩上海鸥的只数,引导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初步感知估计方法,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数一数。

  在数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数数,进行数数方法指导,体会数数策略的多样性。

  3、摆一摆。

  (1)用小棒摆11。

  出示杂乱的小棒,让学生感受一根一根数的不方便,之后提出要求,把这些小棒重新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操作,使操作活动具有实效性。

  (2)优化方法,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

  教师先是引导学生为了一眼就看出是11根小棒,可以把10根小棒放在一起捆成一捆,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初步渗透十进制。由于学生亲自经历了计数单位“十”的构建过程,感知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读十几,这样在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读数自然水到渠成。

  4、拨一拨。

  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表象,并在拨的过程中感知11—20各数的排列顺序,将写法贯穿其中,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解决“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时间预设:4分钟)

  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用计数器体验了“19添上1就是20”后,让学生通过估计礁石上的海鸥和沙滩上的小朋友的数量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通过数一数进一步加深对11—20各数的数感培养,在练习中继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

  (三)引出课题。(时间预设:1分钟)

  第四环节:分层练习,巩固提升。(时间预设:5分钟)

  在练习中第一题是一道基础的根据题意写数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第二题融入了生活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1—20各数,还按不同的顺序读数、猜数,使学生巩固了对数序的掌握,从而继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第五环节: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时间预设:3分钟)

  在学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见过11—20各数之后,课件出示生活中11—20各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六环节:达标检测(时间预设:3分钟)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检测试题我注意到了问题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以闯关的形式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

  第一关:填空,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第二关:按照规律填一填,

  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关: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领导和老师多批评指正。

上一篇:《100以内数的认识》优秀说课稿范文下一篇:《百分数的认识》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