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2)

2020-06-26心得体会

  我说于丹是中国哲学的修补匠,是因为她的心得中,治国成分不多,修身分量足,反过来又想,她讲修身的目的,还是在于权欲者能更顺利地治国。

  于丹例举和尚化缘路上的一个故事,老和尚背女人过河,小和尚疑虑了二十里路,老和尚说他背过河就放下,小和尚却背了二十里路还没放下,来强化心灵不要成为身体的奴仆使内心委屈,让人想起那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来,她说得很微妙,很迂回又递进,正如很多教派的劝世文,用恰如其分的故事,开放受众思维,强化受众认同感。最后,她不忘用“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作结。再用另外一个国王故事去说明“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最重要”,来强调务实现实,让你明白怎样去处理现实存在的问题,强调孔夫子的恕(宽容)、仁(爱别人)、智(知人)。于丹要人懂得,不要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因为星星也很美!然后才推出她最著名的信条:心理暗示的'力量和自信心,即内心淡定与坦然。

  于丹强调内心淡定与坦然,以至于后来受众说辞不一,她也不得不尊重。

  于丹讲解她的信条很透彻,“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勇,是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现实中,还真有芸芸众生中的小民如此,不过多是徒有其表,领略了前者,没有领略其精髓。就这点,于丹不经过几度沉浮的历练说不出来!

  说到心灵的勇敢,于丹又例举了一个故事,说一个侍茶的武盲应对一个武夫,在武盲叠放穿戴,整装武服,不紧不慢好一阵子,那匹夫之勇的武夫从武盲的动作、表情,居然断定武盲是武林高手,不战而降,于丹便结论是心灵的勇敢、从容、笃定的气势胜过技巧。这多少有些侥幸,情急之时可用,但是,能欺骗一世吗?那武夫要是上当受辱发起飙来,那茶倌不一样丢小命?!

  于丹还述说着孔夫子的观点:一个能听你道理的人而没有去对他表述,叫失人,对牛弹琴叫失言,我加一句:对人承诺不去兑现叫失信。从受众反应看来,于丹教授失没失人不可臆猜,失言却是不少,于丹教主太高深,很多人懂不起她的艺术,不然就不会冠戴以“超女”的俗名。如果她不尊重别人要反驳,就叫失信,就不能说她内心淡定与坦然,看来于丹也真把自己弄到了两难境地。我敢肯定,于丹并没有淡定,也做不到坦然,不然,绝不会上央视讲坛去口若悬河!

  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由此说于丹多么多么多的不是,于丹自己也是人,不是神不是圣,也有讲得不错的地方,比如她的“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分离得越早越成功,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前面已经提过,中国哲学讲求人与动物分离,国人可真是进化得非动物性了,所以非爱行为屡见不鲜。于丹教主这段话,从文字选择上,就没有易三国理性,两个“越”,居然有违法倡导弃婴之嫌,我们没法艺术地理解,况且“所有“之后还赘了“只有”,显然是病句了。

  于丹教主又说孔夫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其位,谋其政。果真如此?人心险恶,权欲者弄权于股掌之间,以己之喜恶用人比比,就算要谋政,还得讲究时空策略,否则就成出头鸟,死都不知其所以!这么看来,于丹教主也只能鹦鹉学舌,很平面而非立体,更谈不上多维了!她仍然要教化受众,说,忘却一己得失,融入到大群体利益中,就是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来谈,而今是物欲横流的时代,她说,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说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她仍在强调抑制内心,要人自我压抑,改变自我,遵循世道,要人安贫乐儒道,让权欲者轻易平治天下,百姓俯首称颂。既然有选择的痛苦,就是说百姓已有所觉悟,为迎合权欲者,于丹就上了百家讲坛,趁势获得某一阶层的信同,原来,于丹是这么的淡定与坦然,而且底气十足。反过去说,应该是权欲者在迷惑,放眼看看美国,美国是移民国家,融合世界各民族人等,各种信仰并存,却没有人危言耸听信仰丧失,真是奇了怪,看来权欲者真该反躬自省了!我们对现实越来越不习惯起来,“3岁男童机场撒野,两记耳光扇长辈”,从中看到的是我们的民族意识的狭隘、公共意识的淡漠和民众教养的丧失!

  于丹为强化所谓的淡定与坦然,又从侧面上讲,人生有限,自然永恒,“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她毕竟是搞技术得艺术,很艺术地诱导受众。我也读过“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句子,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个人是多么渺小,规劝受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理想境中去,她说,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是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是行为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她的重点在最后一句,真是苦口婆心,不知道于丹教主是否满意让中国历史再继续几千年儒家史?!但她自觉还不够味,提出现在的年代,是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她的那个着急呀,可就是有人不理解。

  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于丹教主搬来哲学大师黑格尔的“正反和”三段论,说最初是顺应的正面,十几岁便逆反心理的“小愤青”,三十岁后便“和”了正反,由此说出“三十而立”,要受众不能我注六经(皓首穷经,发白纹重,再去给经典作注脚),而要六经注我(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这才是于丹教主《于丹“论语”心得》的所要传达的,目的是要教化世人尊经颂道,且这经与道是儒家所倡导的。为此目的,她引用“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来臆说相互融合和提升,对这种高境界,她也难说得透彻,便左右而言它,以此言不言之言,很中国化。

  于丹教主认为,“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坐标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了一种澄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这种说法,于丹教主自己信服吗?!其本身就违背了“现实”原则,搞得玄学一般,让人坠入虚无之境,对于自己所做的事,又有谁不是身处不确定因素之中?现实不可能准备如数学1+1=2这么确定的答案,只有靠你在不确定的众多信息中,结合自身的经验,做出选择,成功了还好说,失败了呢?一夜得志乐,一夜洗白,又有几个能澄明的内省和从容不迫?更不要说百姓了。当然,可以举例出很多人物来,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当身逢绝境,身不由己?!所以才有信仰支配生命之说呢?于丹教主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例举了“雪夜访戴”的故事,强调随心而动!

上一篇:读了于丹论语心得的感想下一篇:于丹论语心得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