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6-13邀请函

【精华】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给我们团队这样一次展示的机会,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我深知它的重要性也非常乐于去研究它。下面我就来进行说课,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我 们团队研究的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一个主题《让爷爷奶奶高兴》的第二课时,这一单元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展开的,这堂课涉 及的是学生和老年人之间的关系。旨在让学生走近他们,去了解他们,从而达到尊重他们,并愿意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的目的。发展的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 人开始,推及社会。了解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关爱着每一个人,同时,社会的事情也需要大家来做。这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爷爷奶奶的过去以及为家庭所 做的贡献的基础上的。已经完成了“走近”这一环节,如何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理解老人,尊敬老人,从而达到“孝”和“顺”从而推及社会则是这节课我们 要解决的。但是要想解决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条消息:一位老师在学生中间做了一项小调查,你们的爷爷奶奶喜欢吃什么?孩子们纷纷回答到:“喜欢吃香蕉,喜欢吃苹果等。这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我爷爷奶奶喜欢吃剩饭……”

  听了这则信息,我想各位老师的心情都和我一样,笑过之后,感到一丝悲哀,为孩子,也为他们的爷爷奶奶。尊敬老人是一个讲了千秋万代的老话题,在今天的社会, 独生子女成了家里的掌上明珠,有些小学生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生活,被百般疼爱。他们把老人对他们的好当做是“理所当然”或是对于 老人给他的疼爱“熟视无睹”,如何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理解老人,尊敬老人,从而达到“孝”和“顺”则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我们团队便把目光定位到了 “教学资源”上,为此我们确定的主题是“拓展课堂教学资源,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资源、生活中的资源、学生本身的资源、网络上的资源等等,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得资源有效的发挥,来帮助我们以及学生达到这样预设的目标呢?

  我 们团队进行了多次教研,在大家的共同商议下,使得课堂资源的拓展,课堂情况的预设,学习内容的重组,学生情感的体验,常见问题的解决等诸多随时生成性问题 得以解决。作为小学生应该学会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了解老年人在生活上的困难。体会他们的心理需求,真实的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尊重,这体现了关注学生发 展的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道用一些力所能及的办法向老人敬孝心,能够清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了解尊老敬老的政策和设施,感受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关爱着每一个人,同时,社会的事情也需要大家来做。

  3、对老年人产生敬意,理解,尊重老年人的特殊习惯,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通过教者有意识的引出问题,进行师生间的交流,观看录像,制做孝心卡等方法,突出能够清楚、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尊重和向老人敬孝心的重点。突破如何理解、尊重老年人的特殊习惯和情感需要这一难点。

  我们团队一致认为应该重点抓住一个“情”字。让学生情有所出,情有所表,情有所归,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一、铺情,创设情感。

  爷爷奶奶为他们所作的付出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融洽的交流氛围,和谐的交流空间,为孩子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触动了他们的神经,充分地利用了学生自身的资源让他们在回忆中感受着老人浓浓的情,使得老人对他们的关怀历历在目,从而引发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

  二、悟情,理解情感。

  我 们团队一致认为应该注重突出本学科的学习特点:“用眼睛去观察,开动大脑去思考,敞开心灵去感受”所以在本课设计上我们特别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有意识地引 出一些生活中的一些话题,通过各种矛盾的产生,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猜出长辈们的内心愿望和需求,体会到被老人们所关爱的幸福和感动。这体现了全新的教育 理念,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三、激情,情感导行。

  针 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及我们对课堂上资源的拓展,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贴近了孩子的生活,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夜深人静了,对着一 大桌冰凉的饭菜,对着早已没有节目的电视机,爷爷奶奶此时此刻最需要什么呢?将孩子们渐渐带入老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换位思考,促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老人的 情感需要。达到情到深处更明理的效果。为学生的导行作好了铺垫。

  四、抒情,情行交融。

  受之于内,发之于外,通过小小的孝心卡,让孩子们的心和老人们贴的更近,达到表达他们内心最真实愿望的目的。最初我们设计的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但经过多次讨论后,最后我们确定的文案是将诗歌进行人称的转换,通过孩子们动情的朗诵,使情感得到升华。

  我们团队力争做到: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以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丰富的活动中教孩子们学会交流情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分享快乐和感恩。下面就有请胜利小学的谭老师为我们做这节课的展示。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 “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互动。于是,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仅仅做个引领者。通过让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触发情感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桂林。”我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看看那里的山水。我随即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进入情境

  1、现在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旅吧,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吗?甲:居第一位。

三、初读课文,进行预习

  1、①读准生字读音。②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大声地读通课文。读不准的生字和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课文。[小精灵儿童网

  ①“啊”的读音。

  ②指名读课文。

四、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1、理清段落

  课文哪一节描写山?哪一节描写水?

  2、了解桂林的水

  如诗如画的漓江,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全长有170多千米。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如果用关键的几个字来概括呢?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③注意不同的前字韵母带来句末“啊”的不同发音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这些句子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来漓江的特点呢?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来朗读这几句精彩的描写吧,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独特的美。

  (3)师: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3、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3、小结: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4、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5、交流:奇、秀、险(板书)

  6、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谁能把“险”的样子画出来?指名试画。(出示幻灯)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感情朗读。

  7、(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幻灯出示,谁能从画面上点出:“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示意学生说下去)

  8、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

  9、哪些同学对“奇”感兴趣,把这句话读好。

  10、(生说“秀”)-----在你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幻灯展示)让学生体会秀。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

  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五、布置作业

  争做一名小小的配音演员。

  课外熟悉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相关语句,进行激情试说。

  课后反思

  1、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纷乱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新生的竹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但是,对于个别词语的理解,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或者有些牵强附会。

  2、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使学生既体会文章的意思,也能体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美。学习桂林的山这一部分时,因时间紧张,教师虽然提出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了朗读感悟,但实质上有些草草了事,学生的朗读还趋于平淡。以后,应多加强朗读方面的合理引导。

  3、教师在课堂上有明显的口头禅。(感叹词较多)

  4、激励性语言贫乏。

  …………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虽然多年的教学,脑子里的糊涂帐还有很多,好在还有一些精力,还有一份热情,有待老师们的细细指点,热心帮助,我将努力反省、勉励自己,努力前进,逐渐提高吧!

  再次恳请各位同仁毫无保留地给我开展“批评会”,虽无以厚谢,但我会心存感激,谢谢!

上一篇:【精华】说课稿集锦六篇下一篇:有关小学美术教学计划范文锦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