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一清明节小报

2020-04-05板报大全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下面是浙江省第一清明节小报,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清明节起源源流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时令美食

  虽说清明时节可能“雨纷纷”,可人们还是愿意选择这个时候春游、踏青,在呼吸清新空气、欣赏百花争艳的同时,品尝几道美味的时令菜,自然更会让大家在游乐之余一饱口福。

  馓子,为清明准备的小吃

  清明节的传统食品较为简单,就是馓子。要在长沙吃到正宗的馓子,坡子街的火宫殿是个不错的去处。刚刚出锅的馓子,用鸡骨头汤泡上,热乎乎地端上桌,有人可以连吃两三碗。

  螺蛳肉,清明时节最肥美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节,因这时候的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江浙一带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长沙的夜宵店或是湘菜馆,这个时候开始大量推出除唆螺以外的炒田螺、螺蛳肉炒酸菜等各种菜肴。除了螺蛳,野生鳝鱼、泥鳅等也开始端上餐桌,要是加工得法,它们的味道可不是饲养池的同类可媲美的。

  雷公菌,一菜炒出百般味

  长沙人称的地木耳,因为往往是在下雨、打雷的时节出现,又被称为“雷公菌”。雷公菌味道清爽,雨后的野地到处可见,不过清洗很关键。福音宴汇的厨师长赵明亮就有一道小窍门:地木耳采回家后,用小筛子使劲筛上几分钟,这样就把沾在地木耳上的砂子筛出来了。然后,用地木耳炒肉泥、炒韭菜、做汤都可以。赵明亮建议,因为地木耳含水量高,所以炒时速度要快,以防久炒融化。

  蕨菜,清炒肉搭总相宜

  蕨菜可能是湖南山区最常见的美味野菜之一了,城里人不必去乡村农家乐就可尝到,因为许多餐馆都会在这个时节推出与蕨菜相关的配菜,诸如清炒、与肉搭配等。如野菜肉丸汤,就是利用地菜、芥菜、紫贝等,与五花肉泥一起搅拌后做成肉丸,用清汤煮,咬下去不失野菜的清香,还不油腻,颇得食客好评。

  春笋,虽说与冬笋有些差别,不过脱掉冬衣、拿上锄头去山上挖笋子,本身就对城里孩子和大人充满了吸引力。在许多餐馆里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清明节小报图片大全

2.清明节小报版面设计图

3.清明节小报模板大全

4.清明小报手抄报

5.清明节小报 电子

6.优秀清明节小报

7.一年级清明节小报

8.清明节小报图片 电子

9.2017清明节小报

10.小学生清明节小报

上一篇:清明节小报图片下一篇:今天是元旦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