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边城》主题
沈从文先生是一位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享誉文坛,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就节选了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朱光潜说,《边城》是在世界范围里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因为受喜爱,所以更容易被关注。它的主题、内容、艺术手法历来都众说纷纭。对于这样一部作品,虽然自己尚无能力品头论足,但拜读大作之后也很想就作品主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于《边城》的主题思想,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它表现的是男女之间复杂曲折的爱情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乡土小说,反映的是湘西地区朴素的民风民情;沈从文先生从创作者的角度,也说过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一种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的“爱”。先生的学生汪曾祺也说,《边城》是理想化了的现实。综合以上的种种观点,再结合自己关于文本的解读,我认为,《边城》所表现的正是现实世界,与内心的理想世界产生的矛盾冲突。
首先,沈从文先生年轻从乡下来到城市,目睹和经历了城市生活的庸俗腐朽,体验了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自然会让他怀念起故乡,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朴素的民俗民风构成了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所以,在先生的笔下,在《边城》中湘西到处洋溢着美。自然风光是美的,“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的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种美是没有被尘世污染的,朴实自然,清净舒畅。人情是美的,有至深的亲情,翠翠与爷爷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正是爷爷对翠翠付出了全部的爱,才“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翠翠在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爷爷全部的爱,对爷爷体贴入微。有感人的爱情,首先,是翠翠的父亲、母亲相爱却结婚不成,她的父亲“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应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她的母亲待翠翠出生后,“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一段似乎不被世俗所容的爱情却让人感到那么凄美和神圣;其次,是翠翠与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的爱情。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兄弟俩都爱翠翠,他们虽出生富家,却没有富人子第的自私与傲慢,在他们的心中爱与世俗的钱财、门第观念毫不相干。当天保大佬发现翠翠爱的是傩送二佬后,他忍痛割爱,成人之美;而翠翠的爱更是透明纯净,没有一丝杂质,当她从心底爱上傩送二佬后,就矢志不移,对二佬的爱恋是那样的执著,直到最后,还痴痴地等着二佬,尽管“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还有朴素的民情,如老船夫古道热肠;船总顺顺敬老恤贫;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知情晓义;酒家屠户、往来渡客乐善好施;七十岁的老船夫,从二十岁起便守在溪边撑船摆渡,五十年来,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能忠于职守。在边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一切的一切,都让人觉得这就是现世的“桃花源”,充满了真善美。然而,这样的世界真的存在吗?或者说,在《边城》创作时期还存在吗?不但在大城市不存在,就是在湘西,沈从文先生自己也说:“……转到家乡凤凰县,……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变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佑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20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人生观。”对于这样的现状,沈从文先生是知晓的,并且充满了酸楚和无奈。所以,他笔下的湘西,除了美,还带上了浓浓的挣脱不掉的悲剧色彩,美的东西总会毁灭,眼看就要到来的幸福却失之交臂,似乎都逃脱不了宿命的安排。《边城》中更是如此,慈爱的祖父受到冷落,为翠翠操碎了心最后撒手离开人寰;正直的天保为了成全弟弟的爱情而丢掉性命;真心相爱的傩送与翠翠也无法相聚……与其说是宿命,是偶然,倒不如说是现实在沈从文先生的理想世界中打下了残酷的烙印,为他的写作笼上了一层“秋意”。
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吸引读者对它进行不同的解读,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正是这样的作品。他用优美淡定的笔调写人生的美和无奈,是现实世界和他内心理想世界矛盾斗争的反映,我这样解读着《边城》:它呼唤着人性的回归,指引着人们去追寻真善美,相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都能给人们于警示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