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从文及其“湘西情结”
(一)沈从文异样的成长道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生于湘黔交界苗汉土家族杂剧的边境山城——湖南凤凰县。非同一般的家族历史和个人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气质、非凡的幻想及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她的祖父曾担任清朝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父亲曾与辛亥革命时组织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极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极大。[3]沈从文曾在自传《我的家庭》中说道:“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乎较多。”少年时他就熟读社会这部大书,生命中的智慧多半是从生活中直接得来的。他6岁开始进入私塾习文,14岁高校毕业后按当地的习俗加入地方行伍,以后做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等,后随部队驻留,看惯了军队残酷杀戮大批无辜群众的惨状。他广泛接触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同角色,这样的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沈从文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笔下涉及的社会面虽比较广,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支流县分乡村人事。”对于凤凰县,“我就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才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习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自小熟悉湘西的乡俗民风、爱乐哀愁,形成了他笔下独特的湘西边地风情。
(二)透过《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湘西情结”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建造起了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边城》是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世界”的一颗明珠。在这里,质朴、简约、平和、冲淡的文字,诉说着作者内敛却又喷薄欲出的情感,展示了淡淡哀愁,浓郁的怀旧情绪及充满诗情画意的乡土风情。沈从文一直声称自己是一个“乡下人”,他在《习作选集代序》中所说的一段话,很可以代表作家的这种心理状态:“我从农村到城市,外表看已成为城里人了,……可试提一两个抽象的名辞说说,即如‘道德’或‘爱情’吧,分别就见出来了,……这件事显然划分了你我的界限。请你试从我的作品里找出两个短篇对照看看,从《柏子》到《八骏图》看看,就可以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城市与乡村的好恶,知识分子于抹布阶级的爱情,一个乡下人之所以成为乡下人,如何鲜明反映在作品里……”
沈从文是一个沉醉于诗情的作家,他对“湘西世界”情有独钟,爱之弥笃。沈从文更是一个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奇不有。他特别善于将风土人情世态所包涵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用泥土香味十足的方言土语、俚语表现出来,淋漓尽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边城》在沈从文心中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神庙”。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那挥之不去的遥远的人性的记忆,承载着他的作品主题,呼吸着他的全部情思。他的湘西世界山美,水美,人更美。她不仅是沈从文的故乡,更是他的精神乐园,心中永远皈依的圣地。
《边城》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湖南西部一个边远小城茶峒的生活,在那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小镇里,作者放进了一个朴素动人的爱情故事,将淡淡的忧郁、辽远的愁绪夹裹在平静的叙述里。写尽了那里的人情世故、风俗景致。作家那流光溢彩般的文字,勾勒了一幅幅清凉宜人,无比优雅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了湘西边地的独特风情,使人读后无不对那片土地充满无限的向往之情。“作者是写景的圣手,且用最少的朴素的文字,三言两语就把你引进一个天地里去。”[4]
正是由于沈从文浓厚的“湘西情结”,才使他的作品中的语言独具特色,尤其是《边城》的成功与语言的巧妙运用更是分不开的。所以研究《边城》的语言审美特色,首先要研究沈从文及他的“湘西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