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的中国式救赎(2)

2018-07-20毕淑敏

  跋涉到金字塔尖

  “不要奢谈命。你的命,还只是一个标题。你不要和命运对着干,命运是残酷和强大的。但你可以顺着命运大致的方向漂流。你要锻炼你的手,这样在有可能划水的时候,才会有一点力量。”小说《女心理师》中,乡下女孩柴绛香得到了上述指点,她努力不辍,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遇,她通过参加培训获取了心理师资格,改名叫贺顿,彻底倾覆了前生。

  “贺顿”的原创者毕淑敏面临的则是另外一种奇异的全无章法的命运。1969年,16岁的毕淑敏入伍,奔赴西藏阿里,隐没在青藏高原最险恶的山峦中。另一位同样军人家庭出身、半路成名的女作家王海翎则在同年赴海岛当兵。她们有着同龄人没有的幸运,也有着一代人的集体不幸。阿里的生存状况无疑要更加恶劣,毕淑敏想到过自杀,她曾经热切地渴望死亡,因为活着太苦,“比当年的红军还要苦”。

  20多年后,已经转业成为北京铜厂卫生所内科主治医师的毕淑敏写下了处女作《昆仑殇》:司令员“一号”为了自私的荣誉感,按照副统帅的最高指示,执意将部队带入高度缺氧的无人区拉练,无谓的死亡如草芥。毕淑敏人到中年的时候成名,《昆仑殇》的肝胆、锋芒与眼界至今仍然是一个文坛异数,而她却为自己除文字天分外的缺憾沮丧:“那场可怕的‘革命’,中断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业。对于数理化,对于文史哲,我似乎总停留在一个初中生的水平。无论怎样自学,无论怎样读书,就像一株误了生长期的植物,再也抽不出绿色的枝条。”

  1983年,北京出现了第一批“倒爷”,更多的人还是尽可能地留在稳当的体制内随波逐流,尚有着工厂医生铁饭碗的毕淑敏却为自己的写作梦踏上了艰难的求学路。电大中文专业招生,毕淑敏报了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学完了半脱产学员三年制的课程,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来,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合办的研究生班录取了她,她又因此而成为了文学硕士。“有几个作家老老实实地这样学过文学?”作家王蒙感叹。而此时的毕淑敏不过是兼职作家,上完课后还要赶回卫生所务自己的正业。

上一篇:论毕淑敏散文的叙事艺术下一篇:毕淑敏《附耳细说》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