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上课流程实况(32)

2018-07-16赤壁赋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

  2.填写原文,理清三四段思想层次。

  全文核心在于“客之三悲”和“苏子二论”。主客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

  ①客之三悲:

  一由古(曹操“固______________也”)今(“而_____________哉”)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

  二由人类渺小(“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人生短暂(“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触生悲(人生不永)。

  三由理想(“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现实(“知_____________”)矛盾生悲(脱世不得)。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中之“况”。

  ②苏子二论:

  “何羡”论(“自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是造物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阅读鉴赏

  阅读课文2、3段,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情绪由轻松愉快过渡到了沉重抑郁,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

  B.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引得潜藏深壑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也令闻者落泪。

  C.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虚无的人生体验,这其实也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

  D.箫声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自然让苏轼感到惊讶,所以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引出了后面的文字。

上一篇:赤壁赋重点难点教案素材下一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诗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