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2)

2021-06-15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而悲、由悲向豁达转变的。

【教学方法】

  1、诵读和鉴赏。

  2、运用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有一导游带领日本观光团游览泰山胜景,在登山路旁见到一块摩崖刻石上镌有“虫二”两个大字,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我们在上节课疏通了《赤壁赋》的文字基础上,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的作者是苏轼。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乐——悲——乐 三、解读赏析:

  1、因何而乐?(美景)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脱俗的纯净的美感。朗读第一段,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它的景物描写美在哪里。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这些句子美在何处?哪一句特别有体验,就点评哪句;可评意境,也可评手法;可就词语点评,也可就句式点评。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抒发了诗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2、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为英雄落幕,吾辈渔樵而悲伤;

  为天地阔远,自身渺小而悲伤;

  为长江无穷,人生短暂而悲伤;

  为无法摆脱现实,理想难得而悲伤。

  这四悲只是客人的悲伤吗?

  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这些正是苏轼贬谪黄州后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只不过是借客人之口表达出来罢了。

  3、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面对客人对人生悲叹,苏 轼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的块 垒的?

  选取了自然景物水、月、风来阐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的。

  (1)从“变”与“不变”的相对性角度分析

  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4、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山水之乐,心胸旷达之乐)

  总结:苏子与客关于变与不变的对话是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苏子是乐观的,或者说是豁达的,他参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风月无边,主客共适。无论贫富贵贱,均不能改其规律,刹那成终古。正因为如此,他被贬杭州爱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密州爱密州,“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被贬黄州爱黄州,月夜泛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被贬惠州爱惠州,“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海南爱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拓展延伸:这篇苏轼所表现的对宇宙、人生的感悟以及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迪?在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该如何面对?

  预设:苏轼的感悟启示我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顺境有逆境,遭遇逆境时应调整好心态,以乐观豁达不拘世俗的心胸去看待得失,如果悲观怅惘,只是徒增烦恼,如果淡然处之,心境自然明朗,还会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外收获。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象苏轼那样,明智达观地看待荣辱得失,因为生命的真谛是:结果并不重要,经历才弥足珍贵,难忘的经历在于心态和胸襟。

  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第1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图景。

  2、以《我所知道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苏轼的深刻理解。

《赤壁赋》教案 篇3

  一、导入

  师:你了解多少关于苏轼的事。(2分钟)

  1、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2、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

  苏轼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显著,与黄庭坚齐名,人称“苏黄”

  在词的创作上表现更加突出,与辛弃疾一同开创了豪放词风,人称“苏辛”

  在散文创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在书画方面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齐名,在当时被称为四大书画家

  3、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真可谓是旷世奇才!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这位旷世奇才的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请两位学生分别读第一、第二段,教师泛读第三段,全体学生齐读第四、五段。(5分钟)

三、

  师:文中提到的赤壁是在宋朝的黄州,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这个地方,本文是苏轼在被贬期间所作。黄州景色优美,有诗云:“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1082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苏轼同朋友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写下了这篇《赤壁赋》。那天夜游赤壁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呢?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寻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变化的词语,触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明确:乐甚——愀然——喜笑,喜——悲——喜(3分钟)

四、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

  师:作者因何而喜,缘何而悲呢,又为何由悲转喜呢,一切都源于风月。

  有名家如此点评《赤壁赋》:此赋通篇只说风月——金圣叹,《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

  的确,《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全文紧扣山水风月展开描写议论,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顺着“喜——悲——喜”的情感轨迹,走进《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1、浏览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写风月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5分钟)

  文字赏析后,可全班朗读。

  明确:

  第(1)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江面多么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

  补充: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2)段: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第(3)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第(4)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第(5)段: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文中所写的有关风月的句子有什么不同?(15分钟)

  举例比较不同: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分析:

  问:第一句中的月有什么特点,说明作者的心情如何?明确:由景生情。

  问:第二句中的月表明客人怎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明确:由情入理。

  问: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阴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在这句话中,作者对月又做了怎样的思考?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明确:水月是不值得人羡慕的。

  总结:本文最大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情景理交融。

  问:那么作者写月是这样的,由景生情,由情入理。那么,写清风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明确:

  第一段和第二段关于风月的描写是纯景物描写,并由景生情。

  在第一段中几乎都在写风月,展现空阔、瑰奇、壮美的景色,处在如此境界,自然心情舒畅,此处的风月描写乃“乐甚”之由。

  在第二段中由于高兴而高歌,故而有了这歌咏风月之辞,江水澄明,月光浮动,面对如此浪漫的良辰美景,难怪东坡会联想到美人,美人比君,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情感也进而由“乐”转“悲”。不想又引出了一段如怨慕,如泣如诉的袅袅之音。

  第三段风月的描写激发了联想,并由情入理。

  第三段的风月是历史之月,由眼前的风月联想到曹操当年志得意满,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进而想到江水无穷,人生须臾,自己渺如沧海一粟。抒发要摆脱现实,渴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人生理想。

  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风月引发了古今人物的对比,宇宙无穷和人生须臾的感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的叹息,悲苦和哀怨也便由此引发。

  第四段风月的描写阐释哲理。

  先是由水月引发出变与不变的思考。由此得出结论,水月是不值得人类羡慕的。

  然后苏轼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拥抱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

  苏轼在被贬的困境中,并没有心灰意冷,走向消沉,并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可见他旷达的胸怀,乐观的处世态度。

  也正是这一帖精神解脱的良药让客人“喜而笑”,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点,而是在原来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是大彻大悟的喜悦。

五、结语和作业:

  风月引发情思,风月触动心灵,风月激发联想,风月阐释哲理,风月预示人生。风月让整篇文章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有悲、有欢、有喜。“风月”在古代文学作品也是很常见的意象,请同学课后去查找有关“风月”的古代文学作品,并想想这些作品中的“风月”有什么内涵和作用。

  板书

  赤壁赋

  心情变化:乐——悲——乐

  写作特点:情景理交融

  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上一篇:《赤壁赋》教案范文集合9篇下一篇:《赤壁赋》教案模板集合6篇